•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和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在重塑政治沟通和公众参与。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网络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讨论。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使家庭生活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随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在医疗、教育和工业自动化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在线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但也引发了公平性问题。
  • 数字化转型在疫情后变得至关重要,企业纷纷加速其进程。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和政策调整。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教育和娱乐带来沉浸式体验。
  • 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质量

    努力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质量

    0

     

    夏鲁惠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阶段。9 2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当面听取对制定“十四五” 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并指出: “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分析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发布的有关统计数据,以及近400所普通本科院校20172018学年教学质量报告, 本文就高等教育主动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服务中提升区域化发展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我国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在经费投入上,2010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由6460亿元增加到13464亿元,增长108.42%;普通高校生均教育事业经费由11560元增加到20298.63元,增长75.59%。在办学规模上,20102019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校均规模由13100人增加到15179人,增长15.87%;高职(专科)院校校均规模由5904人增加到7776人,增长31.71%

    分地区看,20102019年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地区普通高校由1046所增加到1135所,增长8.51%;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由990.82万人增加到1243.79万人,增长25.53%。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地区普通高校由748所增加到842所,增长12.57%; 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由738.27万人增加到988.41万人,增长33.88%。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地区普通高校由564所增加到711所,增长26.06%;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规模由502.69万人增加到799.32万人, 增长59.01%

    我国各地区的高等教育之所以都能够快速发展,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各省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20102018年,江苏省人均GDP5.24万元增加到11.53万元,普通高校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由19991.37元增加到35273.5 元,增长76.44%;福建省人均GDP 3.96万元增加到9.15万元,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由17069.25元增加到35949.2元,增长110.61%; 安徽省人均GDP1.98万元增加到4.8万元,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由11336.41元增加到23644.97元, 增长108.58%;河南省人均GDP2.38万元增加到5.03万元,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由11347.65元增加到23375.94元,增长106.0%。湖北省人均GDP2.73万元增加到6.67万元,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由14557.63元增加到26938.64元, 增长85.05%;贵州省人均GDP1.16万元增加到4.14万元,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由14689.7元增加到33507.52元,增长128.1%;陕西省人均GDP2.73万元增加到6.37 万元,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由15758.24元增加到29444.43元,增长86.85%

    二是地区劳动力市场吸纳能力的增强,推动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张。20102019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口由34687万人增加到44247 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相应地,全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由575.42万人增加到758.53万人,毕业研究生人数(包括硕士和博士)由38.36万人增加到63.97万人。

    区域内城镇规模的扩张,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条件,为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张创造了条件。20102019年,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速度比较快的省份有: 贵州,136.84%;云南,96.81%; 广西,89.67%;新疆,69.98%; 宁夏,68.58%;青海,62.67%;重庆,59.73%;河南,59.24%;四川,52.98%;广东,43.98%;山西,42.48%。到2019年,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超过100万人的省份达到14个,其中,河南,231.97 万人;山东,218.39万人;广东, 205.4万人;江苏,187.41万人; 四川,166.17万人;湖北,150.08 万人;河北,147.4万人;湖南, 140.71万人。

    三是社会适龄人口对高等教育需求旺盛,从需求侧为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20102019 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由957万人增加到1031万人,增长7.73%; 高考录取人数从662万人增加到915万人,增长38.22%;高考录取率从69.17%增加到88.75%,增长28.31%。尽管如此,资料仍然显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学历就业人员比重偏低,2017年我国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学历就业人员比重为19.4%,而同期的美国为46.5%、英国为42.9%、法国为38.2%、德国为28.3%。另外, 我国社会比较看重学历教育。在2019年高等教育在学规模4002万人中,在学研究生286.37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3031.53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668.56万人(可以看出,进行非学历教育的人数很少)。这些都说明我国适龄人口仍具有较强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愿望, 从需求侧为各地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创造了条件。

    当前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占比偏低,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最重要因素。2001年教育部就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但从近400所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报告看并不乐观,教授(正高职称)主讲的本科课程占全部课程的比例低于10%的高校占11.93%10%20% 的高校占47.33%20%30%的高校占29.22%30%40%的高校占8.23%40%以上的高校占3.29%。有一个学校仅为2.66%。教授(正高职称)授课门次占比更低。教授(正高职称)授课门次占比低于10%的高校占41.79%,在10%20%区间的高校占44.78%, 在20%30%区间的高校占9.7%, 高于30%的高校仅占3.73%。有一个学校教授(正高职称)授课门次的占比仅为1.72%

    而且,“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在不同层次高校间也缺乏可比性,对于教授人数多的部属高校,即使该比例较低,但上课教授的总人数还是多的。对于一些教授人数少的新建本科院校, 即使该比例较高,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的实际人数还是很少的。提高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在要求高校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的同时,还需要在教授的授课最低时数、授课门数占比,以及学校的小班额课占比、教授课外指导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二是部分地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处于紧张状态。根据对近400所普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报告分析,在校生数低于5000人的学校占6.72%500010000人的学校占16.8%1000020000人的学校占52.71%2000030000人的学校占18.6%3000040000人的学校占4.65%40000人以上的学校占0.52%。与此相对应,生师比超过18 的学校占43.67%,生师比超过22的学校占2.07%,最大值为32.27。而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合格生师比为18,超过22就要限制招生。

    在上述本科院校中,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不足1000元的高校占1.4%,最少的是261.8元; 10002000元的高校占20.3%20003000元的高校占34.6%30004000元的高校占20.2%40005000元的高校占6.8%5000 元以上的高校占16.7%。与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水平相比,教学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三是地区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差距明显。由于地方政府举办和管理的高校由地方财政拨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影响,各省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水平、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拨款存在较大差距。以2019年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为例,31个省份中18个处于1000020000元, 8个处于2000030000元,2个处于3000040000元,1个在4000050000 元,1个在5000060000元,1个在60000元以上。辽宁、河南、广西生均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均低于15000 元。地区间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的差距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质量。

    四是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存在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脱节问题。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既涉及汽车零部件、建材、化工、家电等传统制造业领域,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这使得中西部地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只有加快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发展,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然而,一些地区在普通本科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发展没有足够重视。例如位于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20102019年本科在校生规模增长76.28%,而高职院校(专科)在校生规模仅增长5.88%,不能满足当地劳动力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五是欠发达地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不强。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每年都要输送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到全国各地高校就读,但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能够回到生源地工作的人数不多。例如,根据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数据,2019年吉林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中,生源地是东北地区的为6708人,而在东北地区就业、继续读研的为4908 人;生源地是苏浙沪的为597人,而到江浙沪就业、继续读研的为2618 人。本科毕业生中北京籍人数是80 人,但到北京就业、继续读研的人数是419人。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中,生源地是东北地区的为2892人,而在东北地区就业、继续读研的人数为2500多人。另外,在本硕毕业生中,生源地是苏浙沪的是330人,但到苏浙沪就业、继续读研的是890人;北京籍人数是64人,但到北京就业、继续读研的人数是684人;广东籍人数是93人,但到广东就业、继续读研的人数是779人。

    2019年深圳大学6335名本科毕业生中,深圳市生源2108人,占33.28%;广东省其他地区生源3352 人,占52.91%;外省生源875人,占13.81%。除去继续读研的学生,在就业的4326名本科毕业生中,3639 人在深圳工作,占84.12%440人在广东省其他地区工作,占10.17%; 仅247人到外省工作,占5.71%

    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升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不仅对其他省市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对本地区高校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生源地毕业生的吸引力也不强,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的现象。

    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质量的几点建议

    《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进一步优化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结构。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龄人口规模、高校办学能力、财政经费投入水平、新增就业人口规模等因素有关,而高等教育结构划分有多种方法:按办学形式分,可以分为学历高等教育与非学历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按人才培养类型分,可以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按人才培养层次分,可以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专业设置分,可以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大门类,506种专业。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办学、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因此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主要由政府调控,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则由政府、高校、社会共同完成。

    建议“十四五”时期“双一流”建设高校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适当稳定本科生培养规模,把扩招的能力放到研究生教育上,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形成学术型博士和专业硕士为主的研究生培养结构)。地方本科院校要在优化专业结构基础上,适度扩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比较好的专业的办学规模。对于生师比超过18的本科院校,暂缓扩招。同时,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办学规模。要把高校办学规模与生均教学经费联系起来,如果高校对教学经费的投入达不到一定要求,就不能扩招,甚至要减招。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培养地区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建议国家单列一项财政拨款,每年有针对性地聘请一批重点大学的退休教授(如1~5万人)到中西部地区高校担任主讲教师,并指导这些学校的专业建设。

    二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提出这个问题是基于以下事实:近年来企业已成为所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力军。根据有关调研报告,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为:民营企业占35.4%;国有企业占28.5%;其他企业占7.2%; 中小学占5.8%;党政机关占5.7%; 其他事业单位占5.1%;三资企业占5.0%;高等学校占2.0%;医疗卫生单位占1.3%;科研单位占1.2%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 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就业处于优先和中心位置。没有充分的就业,就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建议》指出,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职业技术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道路,与地方行业产业联系密切,更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因此,贯彻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战略、就业优先政策, 推动本科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

    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属两种类型。普通本科教育培养掌握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加注重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企业运营、工程管理、职业发展,走的是一条“职普融合”道路。其人才培养要求是:根据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科技发展前沿修改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产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应成为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不管是研究型大学,还是地方本科院校,只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都要走职普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当然,它们是有分工的:研究型大学着力培养具有坚实专业理论基础,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而地方本科院校面向地区行业产业培养生产一线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遴选部分试点本科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深入研究“十四五”时期的定位、发展、深层次产教融合等关键问题。地方转型院校要以现代产业学院等为载体、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与制造为重点,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数字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使命。因此,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既是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质量的应然之举,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是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涵盖教学评价、专业评价、校友评价、社会评价、地方政府评价等方面。

    提升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质量,需要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来保障。目前,高等教育系统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科专业评价指标,但缺少完善的校友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和地方政府评价指标。因此,对高校办学的有关评价工作不能全面体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如对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贡献率、行业技术岗位覆盖率、职业匹配度,对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技术人才贡献率,校友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等等),也不能全面体现高校办学的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高校只有通过毕业生的就业率、读研升学率、毕业生满意度等数据来体现社会对本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程度,但就业率、满意度等数据的准确统计比较困难。

    建立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形成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持续优化的地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习近平总书记922日在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涵盖思政教育、德育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评价内容。

    四是推进地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地方高等教育的体制安排、法律法规安排、政策安排,规定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高校彼此间的关系,以及高校内部的治理体制。在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方面,推进地方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根据“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推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地区间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使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统一、国家性与地方性的统一、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统一、综合性与单向性的统一。

    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规模不同,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不同,对各类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完成好国家“规定动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积极性, 统筹好本地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发展速度、类型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例如,北京市、上海市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比较早地进入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阶段。20102019年北京市、上海市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仅分别增长2.45%2.11%,其中本科在校生人数分别增长12.69%10.26%,高职院校(专科)在校生人数分别减少37.78%15.81%。这一结果与北京市、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

    五是为非营利性民办普通高校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建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民办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国民办普通本科院校434所(含独立学院257所)、高职院校(专科322所,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708.83万人。民办高校办学规模一般不大,但办学理念清晰、办学目标明确,学科专业设置有特色,通过外聘教授(包括退休教授)保证合理的生师比。少数拔尖民办高校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办学起点高,专业有特色,经费有保障,并且聘请了国内外高水平师资, 已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事实上,香港科技大学发展已经证明,后建高校只要有好的发展理念、发展路径,一样可以办出一流的大学。

    作者单位: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