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学习习惯。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环保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持续产品。
  • 5G技术的推广将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正在成为社会趋势。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5G技术的推广将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三农”之重:历史性延续与转移

    “三农”之重:历史性延续与转移

    0

     

    车海刚

    最近发布的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进入21世纪后中央连续第18年以“三农”为主题出台一号文件。

    文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较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影响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根本性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用大历史观看“三农”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回顾历年一号文件,从1982年肯定包产到户等生产责任制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性质,到1986年强调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调整工农、城乡关系;从2004年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到2006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2013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直到2018年首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不同的年代背景下,每年一号文件虽然各有侧重,但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条主线始终贯穿如一,彰显着历史责任的延续与坚守。在当代中国语境里,“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关口。值此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非凡时刻,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按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启动键”,无疑更具标志性意义。

    今年一号文件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衔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早在去年的一号文件中就曾“预告”,“要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今年一号文件为摆脱贫困的县设立了5年过渡期,要求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在此基础上,文件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重点任务和措施。

    “乡村振兴”最早见诸中央一号文件,是在2018年。此前几个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今年一号文件则意味着,“乡村振兴”正式接过了“脱贫攻坚”的接力棒。这既是“三农”工作重要地位的历史性延续,又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过去八年,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三农”领域是最突出的短板,通过不懈努力,做到了不让农民兄弟掉队,确保农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所以中央强调,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将其置于“两个大局”的背景下观察,更能深刻地认识这一点。正如一号文件指出的,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三个“迫切需要”,都是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这也正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如果说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号工程”,乡村振兴则可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头号工程”。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号文件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在为农业现代化勾画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同时,通过实施“软硬件”并重的乡村建设行动,增强农村发展动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展望未来,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必是一个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中国。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