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 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迫使企业和个人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随着5G网络的部署,智能城市的概念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气候变化问题促使全球采取更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模式。
  •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推广正在成为社会趋势。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电子竞技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体育的面貌。
  • 5G网络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 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和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基于动态贫困视角构建返贫预警防治机制

    基于动态贫困视角构建返贫预警防治机制

    0

    黄大徐 杨丽莎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反贫困事业在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同时,工作重心将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治理相对贫困。而基于动态贫困视角,通过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治理的长效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动态贫困视角的返贫风险

    1.动态贫困理论

    动态贫困理论和静态贫困相比,增加了时间、概率和运动状态的角度,对我国贫困人口的逐渐减少直到清零和返贫人口不断出现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动态贫困是与静态贫困相对的一种状态,是指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社会整体各方面水平的提高引起贫困线的变化导致个人或家庭进入贫困或退出贫困的运动轨迹(张清霞, 2 0 0 8)。动态贫困持续追踪贫困人口的贫困经历、贫困持续、贫困进入和贫困退出的年数,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结果,分为从不贫困、暂时贫困、慢性贫困三种类型(彭继权,2019)。

    从不贫困是指个体或家庭在规定时间内从未发生贫困,在被观察时间内,从未进入贫困或处于贫困状态,在整个观察期内,家庭或个体都拥有非贫困状态的福利水平,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均处于贫困线之上,家庭和个体成员的可行能力也从未被剥夺。从不贫困的群体包括水平刚好处于脱贫标准边缘的那部分人口,这里把这个群体称为边缘人口。暂时贫困是指家庭或个体的收入、消费或其他福利水平在观察期内的部分时间低于贫困线,即处于贫困状态。这类家庭或个体陷入贫困的时间为观察期内贫困年数大于1。慢性贫困是指家庭或个体在观察期内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其福利水平通常或始终位于贫困线以下,对慢性贫困家庭而言,贫困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影响到下一代。

    2.返贫风险

    (1)暂时性返贫风险

    因疫导致的返贫风险。疫情作为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其对稳定脱贫最大的影响在增收方面,而收入又是确保“两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疫情对贫困户的产业增收和务工工资收入影响较大, 基本生活各方面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因此可能再次陷入贫困,边缘户因此致贫。

    因重大自然灾害导致的返贫风险。自然灾害是由于区域内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以及气候影响造成的不可控的灾害,使得已经脱贫的人口再次陷入困境或者致使边缘人口陷入贫困。因贫困地区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且自然灾害会不同程度造成受灾地区设施损毁,给贫困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生命与财产损失。而气候则会影响我国的粮食生产,给我国贫困地区依赖农业收入的农民带来最大的威胁。

    (2)长期性返贫风险

    政策性返贫。政策性返贫是基于政府的政策原因,如发展方式转变、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帮扶在贫困人口脱贫之后可能不再继续扶持,刚刚脱贫的贫困户并不完全具备脱离政府帮扶后独立生存的能力,从而再次陷入贫困。如在社会保障方面,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狭窄难以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深度不够,仍然存在“错保”“漏保”的情况。

    因病因老返贫。人变老的自然规律和生病是无法避免的,在脱贫过程中,因病因老返贫的比例较大,尤其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中有一半是因病因老致贫或因病因老返贫的,因病返贫的脱贫人口主要是由于高昂医疗费用支付所致。

    发展能力不足。在我国贫困地区,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还比较严重,缺乏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 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群众比例较高, 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对政府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情,所以这部分人总是被动地接受帮助。同时贫困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家务农以及政府的扶贫资金等,导致他们缺乏开辟新的谋生方式的动力和能力,满足于现状,且部分贫困户即使获得政府的扶贫资金也不会合理使用,致使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再次陷入贫困。

    动态贫困视角的返贫预警机制逻辑分析

    通过对动态贫困理论、返贫风险进行分析,降低返贫风险就需要对我国的动态已脱贫人口以及边缘人口进行干预,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其进行监测,实时关注我国脱贫人口的返贫情况,并对其进行干预和防治,能够有效达到预防和治理的目的。基于大数据平台,构建返贫预警机制(图1所示),可以有效并实时掌握我国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生活现状,在出现返贫风险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预警、干预并防治,减少从制定计划再到实施计划的机会成本。因此,本文构建了在动态贫困维度下的返贫预警机制,并从机制构成主体、预警监测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

    1.返贫预警机制主体的构成

    组成返贫预警机制的主体由政府、实施对象、大数据平台构成。政府是预警机制的发出者,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执行者,包括扶贫力量和社会力量。实施对象是预警机制的被执行者,包括处于贫困动态变化的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大数据平台是整个预警机制的监测手段。目前,我国的大数据扶贫平台包括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扶贫110、政通信息等App,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已完全具备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对我国脱贫人口、边缘人口实时监测的技术。

    在我国的扶贫工作实践中, 政府部门对政策执行的有效协调机制仍显不足。由于政策的复杂性, 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分割现象,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政策的“碎片化”问题突出,利用干预手段多元化性质,以政府为主体的返贫干预手段需要注重社会力量的参与,如慈善机构平台、企业家等,整合政府扶贫力量和社会力量,将所有帮扶措施按照侧重点和帮扶强度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大数据平台反馈的信息,根据返贫原因和程度选择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2.返贫预警程序

    预警机制各主体以大数据库为核心,层层递进,互相配合, 对返贫问题进行监测并干预。大数据库利用返贫因素和脱贫效果两项指标对脱贫人口、边缘人口进行实时监测,大数据平台将监测结果实时反馈给政府。当监测结果没有达到监测标准时,政府开始关注出现返贫现象和脱贫不稳定的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大数据库会发出干预警报,政府会根据返贫人口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干预手段,对返贫人口进行干预。未达到监测标准的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相关信息将会触发返贫防治机制,政府通过相应帮扶机制对返贫人口进行保障,及时帮助重新陷入贫困的人口快速摆脱贫困。而当监测结果达到监测标准时,大数据平台将持续对这部分未出现返贫现象和脱贫稳定的人群进行监测,如果五年之内不再出现返贫的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况退出监测。

    动态贫困视角下的返贫防治对策

    根据返贫预警机制在动态贫困视角下所监测的返贫人口来看,我们可以针对暂时性返贫和长期性返贫两种不同的返贫类别进行防治,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针对暂时性返贫

    1 ) 推动临时社会救助方式。进一步发挥好临时救助的作用,要全方位宣传,提高农民对临时救助的知晓度,加快形成标准、规范、科学的工作格局。根据返贫人口不同的急难情形,灵活调整审核审批程序,时刻保证贫困地区的临时救助备用金充足,本着公平公正的救助标准,综合运用救助方式,提高救助暂时返贫人口的效率;其次是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积极探索社会力量集资、慈善机构运作的模式,搭建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临时救助的平台,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利益。

    2 ) 建立普惠性的保险体系。从政府角度来看,可以积极向农民宣传保险知识,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并构建综合化普惠金融发展体系,结合不同程度的服务对象需求特征,从多层面、全方位加强保险创新。扩大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抵御突发性返贫风险的能力,在返贫风险发生后,确保理赔资金及时足额支付到脱贫户的手中,在源头上有效防止再次陷入贫困。

    2.针对长期性返贫

    1)深化政策保障制度。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 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要做到符合纳入低保的应保尽保,杜绝“脱保”“漏保”。确保低保户稳定脱贫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退出低保。二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可以缓解由于生病带来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需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把优质的医疗资源推向基层,把家庭医生和分级诊疗的价值在基层中体现出来,使患病人口能够更加便利和及时地得到医疗保障。

    2)加大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力度。一要推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产业发展,拓宽贫困地区群众增收渠道,延伸产业链, 提高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抗风险能力。如发展集体经济产业和特色农业等方面,政府正确引导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贫困户参与集体经济产业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的积极性,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加大就业帮扶力度。首先是根据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和因人制宜的就业帮扶方式;其次是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源有效解决外出农民工的实际困难,确保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出得去” 并“留得下”。

    3)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一是强化智力扶持防治返贫,对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进行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政府积极引导, 提高这部分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二是提高精神动力,从已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的思想观念入手,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奋斗能力,防止“等靠要”思想的滋生。【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多重排斥与西部特困地区包容性发展机制生成研究”(编号:18BGL222)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Visits: 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