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成为热点。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在线教育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更加便捷,但也引发了公平性问题。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海洋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远程工作模式的兴起正在重塑职场文化和城市发展。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数字化转型正在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特别是零售和服务业。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前景与隐忧

    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前景与隐忧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320-22日,主题为“迈上现代化新征程的中国”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国际机构和主要经济体普遍调高了今年的经济增速预测。乐观者预期,2022年将迎来“新的世界”。不过,参会专家们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然不稳定不平衡,各类潜在风险存在,给经济复苏带来诸多挑战。

    全球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以及发展失衡这三大矛盾依然困扰着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经济形势更加错综复杂。而近期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财政刺激计划规模高达1.9万亿美元,又引发了人们对通胀快速上升的担忧。

    复苏:不平衡,不确定

    在遭遇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后,全球经济如何走出疫情的泥潭,重新启动全球化? 

    迈克尔 波斯金、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杰森 福尔曼三位曾在不同时期担任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参会嘉宾,与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国际机构、国内权威人士在论坛上对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给出各自看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格斯 迪顿说,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富裕国家每百万人口死亡率反而更高,比如美国、英国、瑞典;从人口比例的角度,富裕国家失去了更多的人口。此外,2020年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降低了很多,然而人均消费指标显示,贫穷国家实际上更穷了,很多贫穷国家人口挣扎在全球贫困线上。

    如何看待这次疫情冲击?是一次性的冲击,还是永久性的冲击? 冲击只是需求面的,还是供给面和需求面同时存在?“现在能够达成共识的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既有供给面的冲击,又有需求面的冲击,这使得疫情之后,经济修复变得复杂得多。”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说。

    疫情对最脆弱的群体影响最大,危机主要影响了低技能和贫穷的人。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安赫尔 古里亚指出,疫情加剧了不平等现象,包括国内和国际的不平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一副总裁杰弗里 冈本表示,从过去的经历来看,在经济衰退开始后的5 年内,发达国家产出较危机前水准下降近5%,在那些无法祭出强有力宏观经济应对举措的国家,或者那些大型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更严重的国家,情况可能更糟糕。

    “我们预计,不包括中国在内,在2020年至2022年间,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累计人均收入将比疫情暴发前低22%。”冈本说,“这意味着,自疫情开始以来,全球约有9000万人低于极度贫穷线。” 

    安格斯 迪顿说,未来全球的不平等会更多取决于各个国家如何解决目前面临的这些问题,特别应该关注疫苗的可得性与分配、以及如何更快地恢复经济发展等问题。

    论坛外方主席、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开幕式上表示, 回顾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变革,极具韧性的商业模式正推动着经济复苏,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则率先走出危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说,疫苗加快投放和接种率持续上升,点燃了人们的希望。全球主要经济体持续的政策支持,为经济步入稳定复苏轨道增添了动力。

    杰弗里 冈本指出,中国已经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复苏,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到疫情大流行之前的增长水平,但在中国以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之间存在差距扩大的迹象,令人担忧。

    IMF今年1月曾预测2021年全球增长在5.5%的水平上,而现在正出现更强劲的增长前景,这是因为更多的金融刺激措施(尤其是在美国)以及疫苗接种普及的前景。

    斯坦福大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迈克尔 波斯金比较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复苏情况, 他认为美国有望在2 0 2 1 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增速或超过6%,随着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产能将达到疫情前水平,在短期内还可继续释放潜力。欧洲的复苏大概要迟两到三个季度,一个原因是疫苗接种速度较慢。而许多新兴市场也在面临经济中断、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和疫苗供应不足的问题。他希望,全球增长能够在今后十年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当然不一定会非常高。

    古里亚表示,全球经济前景在近几个月有了大幅度改观,预计2021年和2022年分别可实现5.5%4%的增长。全球产出到2021年中期将达到疫情前的水平,其中中国经济复苏将成为非常重要的火车头。贸易和投资将在确保强劲复苏及经济高度韧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杰森 福尔曼则比较乐观,他说,“到明年初的时候,对于美国经济,在就业率和经济增速方面, 你不会看到任何疫情发生过的迹象,整个经济几乎完全复苏。” 

    OECD做出了更加乐观的预测:在2021年年底,美国的整体产出会超过疫情之前的水平。“在大规模财政刺激措施之下,这(OECD的预测)是完全有可能的。”福尔曼说,“美国可以负担得起5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政策,我认为这是很容易负担的,第一年投入会少一点, 后面会逐步加大。” 

    但冈本警告,全球经济复苏是不完整和不平等的。“尽管2020年下半年复苏强于预期,但大多数国家的GDP仍大大低于大流行前的趋势。各个国家以及各个产业的复苏路径也不同。” 

    冈本强调,全球经济复苏存在巨大不确定性。一方面,疫情还将持续多久仍不确定,且可能出现病毒变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获得疫苗的机会仍非常不均衡。除此之外,各国政策行动的有效性也存在不确定性,且许多国家面临有限的财政空间和更高的债务水平,恐无法通过提高支出来缓解经济冲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纽约大学教授迈克尔 斯宾塞指出,美国经济复苏中存在深层的问题要处理,如应对严重的政治、经济方面的两极化问题,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的挑战;国会两党间的矛盾或分歧,加之两党轮流执政,很难做出具有确定性的、长期的规划,而且能够控制各个方面的因素。

    复苏仍然不稳定不平衡,各类潜在风险不容小觑。王一鸣分析,这些风险挑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经济复苏仍受到疫情不确定性的影响。随着疫苗覆盖范围扩大,经济加快复苏将是大概率事件。但复苏进程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疫苗接种率和有效性的影响。若疫苗接种率不如预期,或者病毒变种使疫苗有效性降低,经济复苏仍将面临疫情的困扰。从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重新采取封闭隔离措施的情形看,疫情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复苏进程还将一波三折。

    第二,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加剧。疫情期间,发达国家采取极为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和金融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兴市场国家迫于自身财力或债务压力,政策空间明显受限,经济复苏更为缓慢。即便在发达国家,疫情冲击的不对称和再分配效应,加剧了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平等加剧,“K型”复苏态势更趋明显,有可能强化本已上升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延缓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第三,债务高企增大潜在风险。为应对疫情冲击,主要经济体推出空前规模的财政政策,债务水平已突破历史高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209月底, 世界各国共推出财政计划11.7万亿美元,超过全年世界GDP12%。一些国家还在出台新的刺激政策, 如美国国会通过了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这些措施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将增大后期的债务风险压力。

    第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溢出风险。美元是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美联储的零利率和无限量化宽松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短期资本大规模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并推升本币升值。如果美国经济超预期反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又可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大规模流出,甚至引发资产价格大幅下挫和金融市场动荡。

    第五,大宗商品上涨推升通胀预期。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需求的恢复性增长,叠加宽松的流动性, 引发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原油价格指数已接近一年前高点,有色金属,比如铜价格快速攀升。与此同时,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上升。一旦通胀预期得到确认,货币政策开启逆向调整,有可能使潜在风险加速暴露。

    疫情使人们看到了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的脆弱性,引发了对全球供应链布局和产业分工模式的反思。参加论坛的海外人士对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如何布局,政府和企业如何平衡供应链安全与效率问题也发表了看法。

    贺利氏首席执行官凌瑞德指出,由于疫情带来供应链的中断, 美国食品零售行业已损失200亿美元。应对这种中断对很多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他们需要建立新的供应链以及新的供应链运营模式,保证快速交付,尤其是要满足在所有时区、不增加成本、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的需求。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诺弗尔表示,半导体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高度依赖全球化的行业,其供应链是真正的全球化。疫情中,半导体行业比预期的要有韧性,主要是供应链全球化的本质使得行业能够快速响应,并且在疫情中能够积极合作。但是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反全球化趋势,包括自给自足和本地化趋势。他认为,政策应加强整个供应链的韧性和扩大市场准入,并且扩大贸易,同时来平衡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些需求。

    宽松:通胀担忧与更大的刺激方案

    在美国推出高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后,美联储和经合组织等机构提高了对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但与此同时,市场和学者也对通胀压力加大发出警告。在论坛上,各方就全球通胀的前景展开了激烈讨论。

    一是美国通胀是否很快卷土重来?参与了1.9万亿美元纾困方案规划的杰森 福尔曼称:“这份刺激方案的金额比我预想的更大,但也只是持续几个月。事实上,我们可以负担得起5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 

    对于美国政府未来的计划,福尔曼表示,刺激方案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救助民众,让经济重回正轨,这已经起效,到明年美国的GDP和就业率就可恢复正常。但财政刺激是一个临时性的举措,还需要其他措施来维持增长。第二步是需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更好地进行政策设计,更多关注气候变化、基础设施以及人的问题,提高教育水平和降低儿童的贫困率。

    迈克尔 波斯金同样看好美国复苏,认为今年增速或有望突破6%。“涨潮抬起了所有的船”,他引用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话来说明,涨潮确实抬起了更多的船只, 但也有被搁浅和留下的人,这需要政府去帮助落后的人,因此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人口老龄化、平衡发展与环保等问题在今后几年中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政策方面。

    福尔曼指出,美国经济的复苏会比欧洲更强劲,这也意味着经常性账户的赤字会上升,但这其实是美国经济的一大动力。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表示,他对通胀前景并不感到担忧,“现在你会看到通胀的风险其实是比较低的。” 

    福尔曼也认为,虽然大规模刺激措施可能带来一些通胀压力,但预计美国的通胀率不会超过美联储锚定的2%目标。

    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曾称,过大的刺激法案将“掀起一代人从未见过的通胀”。但斯蒂格利茨表示,他并不担心通胀的风险,“首先,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很多未兑现的生产潜能。同样重要的是,即使通胀水平提高了,我们也有利率和货币政策等许多工具用来应对。相比五年前,我们的工具已经大大拓展了。现在, 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到大量的实时数据,并不需要等待几周才能监测到通胀数据。” 

    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奥古斯汀 卡斯滕斯也同意斯蒂格利茨的观点,认为各国的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框架及时遏制通胀暴涨的趋势,以抗击通胀压力,实现更好的就业。但他也承认,现在有很多不确定性,应当被密切关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朱民发出警告,如果美联储为了应对通胀压力收紧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大规模流出, 甚至引发资产价格大幅下挫和金融市场动荡。

    希望:全球规则重构与数字治理新格局

    全球发展失衡愈演愈烈,全球经济治理难见成效。

    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认为,关键是要考虑如何创造一套新的游戏规则,修正既有规则。在新规则下,各国彼此能够共存,能够继续从全球贸易中获利,开展合作。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在“开启区域经贸合作新篇章”分论坛上表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对于经济复苏和帮助亚洲经济实现繁荣、普惠、韧性以及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去年签署的RCEP将起到重要作用,使亚洲通过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增强韧性。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 艾伦说,中国贸易谈判代表在2020年完成了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议(RCEP),中欧全面投资协议(CAI),这些协议和“一带一路” 倡议一起改变了亚洲的经济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很高兴看到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CPTPPCPTPP标准明显高于WTORCEPCAI,未来五年中国要达到CPTPP的高标准将是一个挑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提出:“在全球化正在收缩的背景下,下一步我们应当在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体系、基于对等的公平贸易体系和基于共享的包容性贸易体系之间寻求合作,而不是对抗。” 

    泽田康幸认为,从中长期来看, 必须支持开放的贸易和经济体系。

    世界经济深度下滑的大变局之中,数字浪潮不仅没有出现回落, 反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逆势上扬,宅经济、无接触经济、数字政府、数字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共识和新动能。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已经深入认识到数字化不仅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好方法,更是未来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论坛的“全球数字治理新格局”单元作上述表示。

    刘元春说,新共识、新动能和新景象,一方面为全球数字治理带来了新发展契机和动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面挑战,全球数字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传统宏观问题日益凸显。

    欧盟委员会前贸易委员、英国前首席国务大臣彼得 曼德尔森说:“全球治理是希望打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找到一条强劲的发展道路,把不同经济体系之间的差异弥合起来。需签署更多的多边协定,制定多边的全球规则,这会更加有效率,全球发展更加均衡。”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涛雄表示,从全球治理来讲,要创新监管的思路,因为数据是一种全新的生态要素,用传统的思路来监管恐怕不行。

    牛津大学教授伊恩 戈尔丁指出,在联合国体系当中, 有一些机制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有创新。一个机制的建立是需要时间的,我们要建立全球的规则,不仅仅是中国、美国或者是欧盟,或者是G20参与进来,还应该包括其他的参与方。

    在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均衡的背景下,与会的中美嘉宾都在呼吁两国加强合作,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朱民指出,中美应该在支持全球贸易流动、稳定全球供应链、为低收入国家提供疫苗、改善全球治理体系方面开展合作。

    杰森 福尔曼表示,中美经济“脱钩”的可能性并不高。他认为这是一个再平衡的过程。

    劳伦斯 萨默斯认为,如果中美关系出现差错,很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后果可能会超过宏观经济政策管理的问题、气候变化或是疫情应对不利所带来的后果,也可能超过任何其他外交关系所带来的后果。

    王一鸣表示,面对复苏进程中的风险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在疫苗分配、宏观政策协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绿色复苏等领域加强多边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取决于两个社会之间的理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会上指出,现代科技、全球化传播和全球化经济,要求中美两国做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进行合作。

    Visits: 5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