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蒋 莹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新时代农村高质量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时代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任务、新要求。
如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如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如何保障粮食安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 于3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以上问题成为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关注的热点。
行稳致远: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以后,中央及时地把‘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借鉴脱贫攻坚取得的重要经验。” 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在演讲中表示。
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夏更生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努力。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四是坚持精准方略,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五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继续推进乡村振兴。六是要弘扬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团结互助的美德,在乡村振兴中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形成人人皆有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机制。七是求真务实、较真碰硬。
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夏更生认为,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绘好一张图,也就是做好规划,规划先行。按照规划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二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一手抓软件建设,做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推进乡村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三是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没有产业的振兴是空壳的振兴,是不可持续的振兴;要发挥新型的经营主体作用,以创业带就业、带产业。
“做好乡村振兴工作,脱贫地区要全面巩固好脱贫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这是我们的底线目标。在这方面国家设立了五年过渡期,要健全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保持帮扶政策的总体稳定。现在已确定了30多项相关配套政策,将陆续出台。抓好后续帮扶工作,特别是易地搬迁要做好后续的扶持工作。”夏更生指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必由之路。新希望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企业产业链优势,将乡村振兴与企业资源自身全产业链有机结合,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新希望”之路。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的时候, 民营企业家该做些什么?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介绍,该集团将通过 “五五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工程,是从今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农业、乡村领域投500亿元。第二工程,是再招收从事农业产业的5万名员工,为解决乡村就业做点贡献。第三工程,是义务培训5万个“新农人”,包括乡村技术人员,种植业、养殖业能手和村支部书记等。第四工程,是发挥企业扶农、扶企的作用。发挥新希望的网络和资金优势帮助5万个小微企业。第五工程,是在全国寻找5个村,结合当地情况,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既帮助农民增收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
除了“五五工程”,刘永好还倡导参与了民营企业家的“乡村振兴我们在行动”活动。
“总之,‘定点’在有需要的地方,选择一个村、一个县,来进行精准发力,帮助乡村振兴,做出一些成效和示范,贡献我们民营企业应有的力量。”刘永好说。
另外,刘永好认为,农村现在需要的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员。他建议,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 政府出台政策引导,可给予相应的阶段性补贴支持,长久以往,将对农业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
水乳交融:打造城乡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
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而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城市与乡村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发挥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单从乡村着眼,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周其仁说,国民经济对乡村、对农业、对农民,还有哪些潜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些需求就是发展乡村、振兴乡村最重要的机会。
周其仁认为,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要素从乡村抽到了城市,这是过去几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农村年轻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大量离开农村,也给乡村振兴带来了不少挑战和问题。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特别是对较高质量的农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中国人的消费开支占了GDP 一半左右的份额,消费中最大比重的开支就是食品。食品的供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论如何一定涉“农”。我国现600多个城市,这是巨大的食品消费市场,所以靠近城市的农业、农村、农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周其仁还提到,新技术可以在农业、农村建设当中找到应用场景,科技应用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的讨论越来越热,整个乡村,不论是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还是居住环境都有很大的提升。不过据他观察,农村还存在着“人、地、业、住”等一系列值得忧虑的现象。
一是“人”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乡村老人的处境堪忧;其次是孩子,留守儿童问题早已存在,现在很多孩子被家长带到城市,但实际上家长照顾不了他们, 大部分孩子初中又回去了;再次是70后的问题,70后到底是不是还要像40后、50后、60后一样回到乡村,正在成为问题,“这些人在城市里落不下来,回农村又没种过地”。
二是“业”的问题。农业越来越单一,回报越来越低。尽管农村进行了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但是规模化经营也越来越内卷。农业的回报越低,就越没有新的要素进来。
三是“地”的问题。大量土地被占用,比如农民的房子开始向交通更便利的地方转移。
四是“住”的问题。农民过去积累的资本全部用于回到乡村盖房子。
在刘守英看来,这四大问题看上去是乡村问题,实际上是城市化模式的问题,“不管在城市干多久, 最后还得回村”,这是乡村振兴应该解决的问题。
刘守英认为, 现在需要重点解决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要提供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公共品,同时如何更好地与市场结合来解决。他表示,一定要解决农业回报低、农业单一化、农业要素组合缺乏的问题。为此,农业需要有一场要素重组的革命。
他还表示,城乡系统重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应该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创新发展:构建种子产业与粮食安全生态圈
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十四五”规划强调的重点内容,也是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保障粮食安全,种业是基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去年疫情以来,全球粮食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但是国内粮食市场总体稳定,这得益于连续多年粮食的稳定发展,但是面向未来,人口还继续增长,城市化还要推进,食物消费结构还要转型升级。据测算,我国粮食需求峰值为8.5亿吨,未来大概还有6000 万吨的缺口,需要通过国内的增产和进口来弥补。而增产很重要的抓手是种子。所以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来,要打好种业翻身仗。
先正达集团中国区总裁覃衡德认为,要把中国的粮食始终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里,中国的饭碗装中国粮,这也是对中国农业提出的要求。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种子是解决粮食安全的最重要的部分。另外,从高质量发展来看,我国也必须尽快缩小跟国际上领先的科技之间的差距,特别是玉米、大豆这些产量,还有很大的弥补空间。所以,国家要提升粮食安全,要解决种子问题,无论是生物技术,还是高通量的数字化的常规育种技术,在这个领域我国必须要迎头赶上,缩小与国际差距,解决“卡脖子”的技术资源的问题。
覃衡德建议,要加快引进先进的种子资源和育种技术,再结合国内的人才和市场,提高原创技术能力,从而根本上解决这“卡脖子” 的问题;要加快借鉴全球领先的产业育种经验,从根本上解决种业落后的局面,推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快对于种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特别是建立实质性的派生品种的保护制度,加大对于违法侵权的惩戒力度,以保障我国行业企业对种业创新的投入。
“除了种业的安全以外,还要良种加上良法,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的种子资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成粮食生产力,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从而带动我国粮食安全和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的普及和推广,为推动打赢种业翻身仗,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覃衡德说。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认为,农业生产未来的发展靠创新,创新的根本又是种业的创新。推动种业的发展,要提高种子的韧性,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在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以高研发投入保障高效的创新,为业务增长增加推动能力,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积极运基因工程等高效的综合性解决办法。“充足的资金、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设备结合在一块儿, 这是它创新的关键。培育优势种业企业,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带领整个国家产业的转型,这个至关重要。”他说。
讲到粮食安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说,我国稻谷与小麦完全能够自给,但最重要的是需要不断提高品质;大豆和玉米进口不断增多, 以及畜产品进口也会不断增多,如果不进口玉米和大豆,我们必须进口畜产品,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投入增多,而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黄季焜认为,保障粮食安全, 以及提高全要素生产里面,种业创新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种业要创新必须深化种业的科技体制改革, 理清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种业的创新主体。
他建议,应该建立起产学研相辅相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政府做应用基础研究,企业做应用与产业化研究,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有序、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黄季焜表示,对种业产业进行调整,进行整合,提高集中度,提高竞争的规范化迫在眉睫。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特聘教授程国强说,稳住农业基本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是新时期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此,首先必须筑牢粮食安全的根基底线,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不能受制于人。
程国强表示,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三位一体”的机制,或者叫“三根支柱”。一是保障体系,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为核心, 包括种子、耕地等问题;二是支撑体系,我国粮食储备体系,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为重点; 三是统筹体系,必须以统筹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资源为路径,形成一个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来弥补我国资源的不足。
程国强表示,在“十四五” 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粮食安全的政策重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目标,6.5 亿吨的产量不能动摇。
二是在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与安全的大事过程中,储备体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是抓住农业科技创新这个关键。
四是推进粮食高质量发展。要建设粮食安全产业带,实现粮食安全和粮食高质高效相统一,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保障能力。这不仅仅是要强化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要强化粮食安全的综合保障能力。
五是要推动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构建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农业供应网络,是下一步需要考量的政策重点和要实施的战略。
Visit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