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成为全球生态保护的紧迫问题。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城市和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
  •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 海洋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
  • 5G技术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医疗成为医疗服务的新趋势。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机器人手术和智能诊断,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十四五”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

    “十四五”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和路径

    0

    李 蕾 张其仔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战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20199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完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而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必须有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竞争力强的产业作为支撑。因此,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十四五”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方向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黄河流域内大多数省区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产业层次比较低,尤其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弱,加之基于资源禀赋形成的产业结构,导致流域产业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重化工特征。因此, “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要基于资源和战略优势,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需求,根据地域特色和区域功能谋划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保证流域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

    (一)加快生态与文化资源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形成了“中华水塔”“塞上江南”“壶口瀑布”“地上悬河” 和“黄河入海”等特色景观。我国五岳名山中的华山、恒山、嵩山和泰山均位于黄河流域。另外,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拥有甘青文明、关陇文化、中原文明、齐鲁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可见, 黄河流域拥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因此,各省区要统筹规划, 实施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提升、展示黄河文明为核心,加快生态资源、自然景观与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带。同时,在满足黄河行洪、输水安全的前提下,可依托黄河沿岸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适度开发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生态康养服务,塑造黄河风情旅游品牌,为文化旅游增色添彩。

    (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加快资源型产业转型

    各省区要改变高强度开采和资源消耗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 通过实施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等工程,提升资源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深加工程度,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时,要注重升级矿产品、煤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链,并通过打造龙头引领企业促使资源类产业集约集聚发展,实现多元化的转变。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食品、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 促进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是区域未来产业发展的制胜点。而黄河流域在很多新兴产业的发展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部分新兴产业链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缺乏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领军企业。黄河流域各省区应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发展,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特别是要通过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跨界融合创新,使创新创业形成燎原之势和新动能,为黄河流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加快“新基建”建设, 拥抱数字和网络经济

    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均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趋势,这一现象在疫情影响下尤其明显。“十四五”时期必定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大发展时期。黄河流域大多省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国土空间格局存在不经济性,更需要借助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发展。因此,黄河流域要注重更新经济发展空间的数字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基础设施,加快“新基建”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向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以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带动产业升级。

    (五)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高端化

    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度最高、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产业。随着产业融合的蓬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弱,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阻碍因素,也难以发挥对制造业高级化的支撑作用。因此,黄河流域要以服务实体经济、延伸重要产业链为着力点,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专业性强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推动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同时,推动域内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实现省区间服务业的共建共享,提高流域内服务的供给效率。

    “十四五”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十四五”时期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黄河流域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而且传统产业规模相对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等在很多省区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流域内各省区营商环境亟待改善,经济产业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多个省区地理位置偏远,区域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程度较低。因此,要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黄河流域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黄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 要坚持发展与绿色同行,把自然资本纳入社会总供给函数,探索建立自然资本有效定价制度,形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制机制,实现自然资本的有度有序有效利用。争取在黄河流域布局更多的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工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依托国家中心城市培育黄河创新走廊,进一步汇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资源,加快绿色科技创新,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大力推进绿色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促进生态产品与服务的投资、生产、贸易,运用信息化、循环低碳等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用生态潜能激发经济动能,使绿色发展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绿色循环高效型产业体系。

    (二)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聚

    在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下,黄河流域要大力支持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促进周边城市群和都市圈经济、文化、社会水平不断提高,提升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等空间载体的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内核引领都市圈乃至城市群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技术的创新扩散。依托连霍高速、陆桥高速铁路、济南—滨州—东营高速铁路、银兰高速铁路、包西高速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有效联结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呼包鄂榆、晋中、中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西宁—兰州—西安— 洛阳—郑州—济南—淄博—滨州— 东营经济增长轴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黄河流域具有活力的经济产业带。

    (三)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202011日,国务院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 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开启了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新阶段。黄河流域各省区,尤其是发展水平较好的山东、河南等省份要紧抓机遇、率先积极作为,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和国家要求,认真学习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的宝贵经验,加快出台并实施基于自身发展现状的营商环境优化条例,以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为目标, 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同时,围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九省区可借鉴《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联合提出协同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逐步实现域内政务服务标准统一、资质互认、区域通办,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发展动力。

    (四)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黄河流域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黄河流域多个省区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内区域层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北延伸可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协调, 向南拓展可以与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地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对外开放层面,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陕西出发,经腹地甘肃向西北延伸通过新疆与欧洲相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正在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和商贸物流枢纽的角色。内蒙古则是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因此,黄河流域要发挥区位战略优势,进一步做好对内对外开放,对内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合作, 对外加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东北亚的开放与合作。同时,提倡以陕西、四川、河南和山东为引领,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鼓励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形成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创新利益协同、补偿和共享机制,强化内部融合

    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省区间的利益协同、补偿和共享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要素流动壁垒,加强区域互动与合作,推动融合与联动发展。具体来看, 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黄河流域各省区的共同协商机制,设立由黄河流域九省区共同组成的联席工作会议制度, 积极搭建各方沟通平台,定期召开高层论坛,落实中央政策,推进区域内政令通行和深化合作。二是创新流域内省区间的产业合作模式, 完善“飞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 加快产业转移和产业共同培育,促进共建飞地园区。同时,建立完善多方共享机制,鼓励下游较发达省区发挥优势带动作用,为上中游欠发达省区提供对口支援,共享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实现区域内各省区的优势互补与联合发展。三是推动建立黄河流域各省区间的多元化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义务,优化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各行政区协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创新链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 (19AJY013)的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