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绍华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增长动力发生转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提升。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进一步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提升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以内循环牵引外循环、外循环促进内循环的双循环体系成为重中之重。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趋势明显,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推动消费市场不断提质扩容。尽管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实体消费增速下降,但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迅速回升,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4.6%,仍然发挥了“压舱石”作用。2021年延续上年底消费增长态势,并因疫情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将对当前居民消费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居民消费现状及主要特点
尽管疫情的风险尚未完全退散,但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定增长,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受2020年同期基数较低影响,消费市场同比增速较高, 2021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速为4.3%,但较2019年同期同比增长8%仍要低不少。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6.0%,两年平均增长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23.5%, 两年平均增长3.7%,乡村消费恢复速度较城镇缓慢。按消费类型分, 商品零售同比增长22.9%,两年平均增长4.8%;餐饮收入同比增长56.8%,两年平均微降0.3%,显示餐饮行业复苏趋势明显,基本恢复疫情前水平。
1.线上线下融合加快推动实体销售稳步增长
疫情促进线上消费快速发展, 进一步扩大网络消费群体范围,提升网络零售渗透率使线上消费频率与深度都明显提升(邹蕴涵, 2020),但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传统实体零售方式与线上销售嫁接催生出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如各类到家业务、直播带货等,极大促进线下实体零售企业转型,丰富了消费内容和消费形式,优化消费体验。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尽管网络零售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实体销售增速更快,2021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25.7%,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为2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实现反超, 也使得1—5月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略降至27.67%, 而2020年同期为28.96%,反映出实体销售恢复情况较好。
2.城乡之间及不同省份消费差距有所扩大
自2012年以来,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城镇,到2019年二者差距最大到1.1个百分点,2020年受疫情影响,二者均有所下降,而乡村消费品市场降速仍慢于城镇0.8 个百分点。2021年1—5月,二者双双反弹,但是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乡村2.5个百分点,显示疫情之后农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趋势有所减缓,农村消费仍有待恢复。
在不同省份之间,消费恢复情况也有较大差异。在东部十省市中, 上海和海南省增速超过40%,分别为48.9%和61.6%,而同为直辖市的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仅为31.1%,低于全国增速;在中部六省,湖北和山西两省超过40%,分别为47.8%和43.5%%;西部十二省市中,贵州、重庆和新疆超过40%,分别为40.3%、41.7%和46.3%;东北三省则没有增速超过40%的省份,且仅黑龙江一省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数。就增速看,东部和中部省市高增长地区远高于西部省市,表明东、中部地区消费能力更强,复苏弹力更大。而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增速较缓,加上冬季寒冷且时间较长,导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较低。
3.居民消费信心及意愿恢复略有波动
数据显示,消费者信心指数、满意度指数及预期指数自2020年7 月开始回升,2021年1、2月份延续上升态势,3、4月份有所下降。显示出由于疫情持续,消费者在消费意愿方面存在观望情绪。因此,未来应有更多政策在居民收入、生活质量、宏观经济、消费支出、就业状况等方面提振消费者信心,使消费者更加有意愿消费,以促进经济内循环。具体数据如图4所示。
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1.疫情导致收入增速放缓且居民储蓄率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高,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8.87%,2020年受疫情影响放缓至4.74%。其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7.92%降至3.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9.60%降至6.93%。而在居民储蓄率中,城市居民储蓄率由2019 年的33.75%升至2020年34.48%,从绝对增速来讲增幅不显著;而农村居民储蓄率由20.21%升至24.93%,增幅较大,带动全国居民人均储蓄率上升。这表明农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更大,这也是导致一季度农村居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慢于城市居民的重要原因。
2.居民杠杆率下降缓慢制约消费增长
尽管2021年一季度居民杠杆率有所下降,由2020年末62.2%下降至62.1%,为2012年以来首次季度性杠杆率下降。其中,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贷款)和短期消费贷款占GDP 比重都有所下降,各自下降0.2和0.4 个百分点;而居民经营性贷款增速加快,居民经营性贷款占GDP之比上升,由2020年末13.4%升至一季度末13.9%,上升0.5个百分点,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高11.5个百分点。
此外,受疫情影响,一些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有所上升。在16家已披露年报的银行中,有7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其中,民生银行从2.48%上升至2020年底的3.28%;中信银行由1.74%升至2.38%;平安银行由1.66%升至2.16%。建设银行和招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虽然仍保持在2% 以下,但是也分别增加了0.37%和0.31个百分点(券商中国,2021)。
3.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在联结生产和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区域发展不均衡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流通体系存在不均衡、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流通成本偏高、流通效率有待提升,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消费潜力释放。流通体系主要面临的问题:一是不同规模城市流通设施供给水平有差距。大型城市流通业态丰富, 各类大型购物中心、一站式商场、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不同业态层次完善;各类流通设施供给充分,物流配送效率较高。而在中小城市, 品牌连锁超市等普及率不高,大规模集采难以实现,导致流通环节增多,同时以商品零售为主的传统零售业态仍占主流,文化、娱乐功能不突出,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二是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由于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且分布较为分散,消费规模偏小,流通基础设施供给数量和密度偏低,流通业态较为单一,多为小规模商场或杂货店,管理方式粗放,对商品品质缺乏甄别能力和管控手段,导致农村流通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4.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我国已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尚不完善, 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总体支出水平偏低,以社会保障支出占GDP 比重来测算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我国仍处于最佳适度线以下,导致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自费率高;二是城乡二元特征较为明显,尽管近年来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轨进程不断加快,但城乡居民通过社会保障所取得的转移支付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三是不同性质人员之间社会保障水平有明显差异,尤其一些民营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保费率偏低,或者不愿承担社保费用,导致员工缺乏相应保障。正因如此,居民消费潜力难以完全释放出来。
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
1.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就业
一是对企业给予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为其提供低息贷款等方式,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经营环境,从而稳定就业。二是提升劳动力专业技能,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专业人才需求量快速上升,对传统低技术人员需求下降,建议实施全方位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培训机构等组织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培训与就业联盟,畅通用工、培训渠道,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提高培训用人率。三是鼓励自主创业,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入驻创业园区,降低启动资金门槛和房租压力,组织创业者集体学习,发挥创业示范引领效应,引导创业者进入其擅长并且市场需求较大的领域,提高创业成功率。
2.提高传统低收入行业待遇
近年来,我国较为重视提高传统行业工资水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邮政业和航空、铁路运输业就业人员工资增速达到10%以上。但是农林牧渔、水利、居民服务及建筑业等行业工资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农林牧渔业长期居于工资水平最低位置,而这些行业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应进一步提高这些行业工资水平,改善从业人员待遇,增加上岗补贴和福利,从而提高其消费意愿,扩大消费能力。
3.扩大消费供给,激发消费发展动力
一是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力度,降低市场交易的摩擦成本,破除阻碍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束缚因素,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按照市场规则公开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并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展现活力和挖掘潜力,促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生产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需求,从而扩大消费供给。二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政府不仅应实施有利于企业升级换代产品的一揽子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还应将这些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一视同仁地惠及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或不同地区的企业,消除各类企业面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增强政府在提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撑能力。三是加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力度。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相结合,重点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既通过扩大开放引入新活力,又通过开放形成倒逼机制,催生国内服务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从而扩大高质量服务产品供给,优化服务产品供给结构,提高服务产品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为使消费保持平稳增长,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使其逐渐回归公益属性,起到相应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作用,从而释放消费潜力。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日本针对低收入者和失业者专门制定涵盖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等多项社会救助专项措施,并针对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金和职业训练补助金,针对更换工作的群体发放职业转换补助金,针对特殊行业就业人群发放夕阳产业就业安定金。韩国颁布《国民年金法》,扩大低收入者界定范围,将低收入群体数量增加了四倍,对这一群体提供教育、医疗和居住等基本保障,从而大幅增加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Visit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