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城市规划成为热点议题。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
  •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正在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的界限。
  •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
  • 人工智能在医疗、金融和制造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数据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数字健康应用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带来新机遇。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数据隐私成为数字时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0

    欧阳慧

    对标世界城市,北京生产生活失衡影响生活品质,已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短板。调研显示,当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已进入需要激发各方力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寻求更多突破的重要阶段; 与此同时,北京也进入空间结构快速调整和人民生活需求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顺势而为推进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不仅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而且顺民意、得民心,成本低、见效大,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能顺应各地发展意愿,发挥各地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顺应市场需求,调动各方面的市场力量,对塑造大国首都宜居形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形势紧迫、意义重大

    (一)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要求

    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经验看,世界级城市群是由若干个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 构成, 在形成阶段首先要围绕做强做实若干个相邻的都市区()为抓手,进而连绵形成世界级城市群。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面积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0万人,主要围绕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建设展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500万人,主要围绕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费城都市圈建设而展开;英伦城市群,面积4 . 5 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3650万人,主要围绕伦敦都市圈、伯明翰都市圈﹑利物浦都市圈建设展开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挥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 面积2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1亿人,囊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和河北保定、唐山、石家庄等11 地市,无论是空间范围大小还是人口规模,都远远超过其他世界级城市群。遵循世界级城市群形成规律,以生活圈为切入点,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推动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对以点促面, 走实走正城市群建设、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打造新型首都圈,塑造大国首都宜居形象的战略需要

    对标世界城市, 生活品质是我国首都圈的最大短板。《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 26讲话精神,明确提出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符合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然而受我国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的影响,北京生产生活严重失衡。英国拉夫堡大学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基于生产性服务把全球主要城市进行了排名,北京一直排在全球前10;然而在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 北京却位列全球第75位,可见生活品质和城市宜居性明显是我国首都圈的最大短板,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发力的方向。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的战略目标,为此,推进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补短板,大力塑造生态宜居环境,大力构建高质量的生态游憩空间,大力增强休闲、运动、康养等生活功能,对建设好大国首都、塑造国际一流宜居形象、打造新型首都圈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满足首都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的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首都地区人口结构加速变化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等规模收入群体不断扩大,2017 年北京月薪资水平超过1万元的人口达到564万人;同时老龄化趋势明显,60岁以上常住人口占比达到16.5%;首都居民消费休闲需求不断提升,特别是对休闲、文化、康养、运动等拓展性生活需求日趋旺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4 年多来,在提升生活品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为代表的点域、以“轨道上的京津冀”为导向的线域和以生态环境为代表的面域,但生活功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推进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以生态宜居环境塑造和生活功能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品质提升战略,对改变首都地区重生产轻生活局面,弥补生活服务功能的不足,满足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增强人民群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中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顺应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格局重大调整的应对之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背景下,特别是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推进,北京的空间结构和人口分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和功能向外疏解、人口重心东移的趋势日益明显。目前,约50%左右的北京人口居住在5环以外,1/4 居住在6环以外,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计划将进一步疏解北京城六区的200万常住人口;同时,据2018年北京市《建设项目规划使用性质正面和负面清单》显示, 北京市未来新增的居住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大型商业和商务办公项目、制造业园区、物流基地和批发市场等将加快转移至城市外围和周边地区。未来,五环、六环将成为人口最为密集、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北京居民的生活空间范围也将不断扩大至环京区域。适应北京空间结构特别是人口空间分布的重大调整,统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以人为本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推进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拓展首都人民的休闲休憩空间、增强生活服务功能,积极应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空间格局重大调整带来的变化。

    (五)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是破解我国首都圈不协调不平衡发展问题,带动环京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北京与周边地区发展存在巨大落差,北京周边100 公里的区域内长期存在着广受世界关注的环首都贫困带。一方面,相比于京津,这些地区自然山水、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冰雪温泉等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尚未找到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措施,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有助于发挥环京地区的绿水青山优势,对接首都人民巨大的生活需求市场,最大化挖掘释放比较优势,带动这些地区加快发展,缩小北京与周边地区的发展鸿沟,从而解决首都及其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启动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人民有期待,市场有需求,资源有基础,地方有动力,能调动各方面的市场力量,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服务大国首都的核心要义,确立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目标愿景

    (一)一小时生活圈建设要服务大国首都的核心要义

    把握首都发展的核心要义, 是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相适应的大国首都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首都的新要求,在考察北京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我国首都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加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优质生活圈是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建设北京“四个中心”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我国首都发展的最大短板是生活品质和宜居环境,因此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必须以打造世界级优质生活圈为总目标,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宜居环境为核心内容,为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创造条件和提供重要支撑,推动北京成为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目标愿景:建设世界级优质生活圈

    紧扣服务我国首都发展的核心要义,初步考虑建设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适应我国正处于向世界强国迈进的战略需要,响应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期待,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以建设世界级优质生活圈为总目标,补短板、抓重点,激发各方力量,着力推进一小时优质生活休闲圈、一小时优质生活保障圈、一小时优质公共服务圈等三大功能圈层建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间组织,持续提高区域交通效率,全面打造交通联系便捷化、就业生活便利化、休闲服务方便化的生态优美、生活美好、通勤便捷的世界级优质生活圈,有力推动大国首都宜居形象塑造和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创一流、补短板,把握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几个关键点

    着眼打造世界级优质生活圈的战略需求,立足我国首都地区的地域特征,科学把握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关键点。

    ——以“公园型首都”建设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优质的生态环境品质是世界城市优质生活圈建设的重要条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以全域生态资源为美丽宜居公园首都之“底”,传承自然人文历史,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建好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让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形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公园首都美丽新格局,全面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建成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最佳宜居地。

    —— 以拓展品质供给为重点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品质生活需求。不断满足居民随经济社会发展而提高的品质生活需求,是世界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的关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生活服务功能品质供给为基本导向,以拓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运动体育、文化娱乐等生活休闲功能为重点,不断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服务需求,不断保持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建设成全球消费城市。

    —— 以“ 人口- 生活服务功能”协同疏解和重构推动生活圈布局优化。基于各种要素协同的空间组织,是优质生活圈的空间基础。坚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适应北京人口空间分布外移和东移的趋势,适应首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趋势,更大范围地整合首都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文化历史、公共设施等资源, 推动旅游休闲、健康养生、运动体育、文化娱乐等生活服务空间与人口协同疏解与重塑,全面优化生活圈空间布局。

    ——以提升区域交通效率、发展品质交通为重点构建便捷舒适的出行支撑体系。坚持机会公平、通达便利、品质引领,以轨道交通串联重要城镇节点,构建区域衔接网络完善、强大客货运能力、运输体系高效的生活出行支撑体系,优化交通枢纽布局,打造基础设施均等化、技术手段智慧化、交通系统高效化、规划实施人本化的全民宜居宜业生活圈,全面强化世界级生活圈的交通支撑。 

    ——以空间协同管治机制规范空间开发秩序。深刻领会首都在我国的战略定位,要在更高层面统筹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开发建设。参照对“北三县”的做法,对纳入生活圈内的北京周边县市实行统一规划,实施空间协同管治,推动有序有度有限开发,打造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优质生活圈。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Visits: 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