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医疗的普及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网络安全漏洞频发,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随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和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电子商务的增长正在改变全球零售业的格局。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互联。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电动汽车的兴起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未来趋势。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需要加强防御措施。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合肥经开区:多维创新成就“中西部第一”

    合肥经开区:多维创新成就“中西部第一”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砥砺前行的历史。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基因密码。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批准,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于2021 年8 月至12 月开设“跟党一起创业, 跟党一起创新”专栏,选择城市经济建设进程中的典型成功案例,以园区为主体,突出反映创业创新过程中,园区及企业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打造助力创业创新的红色引擎,实现企业与党组织共成长、共壮大的做法与经验。

    在中国地图上勾勒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的轮廓,其所辖一南一北两片区域,南区状如一件宽柄尖刃利器,北区则仿佛一位策马飞驰的勇士。南北合璧,宛若勇士执刃驰骋于古朴秀美的皖风徽韵之间,进击成就一片崭新天地。

    崭新天地,坚实业绩。2020 年,合肥首度跻身GDP“万亿城市俱乐部”。在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看来,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他说,科技创新现在是合肥最大的标识、最大的动能、最大的潜力。

    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就。合肥这座城市以工业立城取得成功的背后,有合肥经开区多年产业深耕的坚实支撑;而合肥经开区的迅猛发展,也是合肥城市能级质变性提升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合肥经开区以不到合肥3%的国土面积,为这座城市创造出30%左右的工业产值和进出口量、近15%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合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211月,商务部发布2020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综合发展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中,合肥经开区列第11位,相比2019年位次再进两位, 继续稳居中西部第一。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中,如何以项目和园区为抓手,有力拉动一城经济,进而辐射带动周边都市圈建设,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道重要命题。合肥经开区的破题之旅,始终以党的大政方针为基本遵循,以创业创新为稳固核心,接续发力,成就显著。通过近30年的园区建设实践,合肥经开区成长为中国中部现代制造业的标杆性园区, 以发展成就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合肥经开区的成长建设史,是一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突进的中部园区创业史、创新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走进合肥经开区,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采访,试图解开这里创业创新的独特密码。

    一城之起,以创业开启新局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经济实力是其发展的表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座城市经济实力的显著标志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是经济实力的基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在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 提升一座城市的发展能级,其工业经济发展和工业用地布局是重要抓手。这一思路,亦是合肥经开区的创业之源。

    在当时,安徽省及合肥市的党政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只有工业化的带动和龙头城市的引领,安徽才能崛起。上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开发开放浦东战略,安徽顺势响应,重点发展皖江城市。彼时,深圳等沿海城市已经率先收获改革开放的第一波红利,合肥受此鼓舞, 果断决策搞工业开发、发展新城区,提出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开放开发,再造新合肥”为使命,谋划建设集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型城市。这一发展战略的落子之处,就是合肥经开区。

    如今的合肥经开区,已是一座成熟完善的新城,这里产业集聚, 配套完善,道路宽阔,建筑林立, 街市繁华,环境优美。《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日间走访园区、工厂,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生产以及精神昂扬的干部员工;夜晚的经开区,各大商圈车水马龙, 人头攒动,高低错落、五彩斑斓的灯火映射出这里的品质生活。

    从近30年前的岗冲之地到今天的繁华新城,回溯合肥经开区的创业历程,其时间标尺上镌刻的诸多创举,不仅共同支撑起经开区今日的高质量发展,更成为合肥跻身GDP“万亿城市俱乐部”的澎湃动能,为助推中部经济发展打造了颇具典型意义的园区样板。

    “一批又一批懂产业、肯创新、有情怀、有担当的党员干部心无旁骛地接续奋斗,是合肥经开区抓住机遇、实现腾飞、始终挺立潮头的根本动因。”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对《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表示。

    19934月,合肥经开区破土动工。1995年,合肥日立挖掘机项目开工建设,首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合肥经开区。同年,经中央编办、国务院特区办批准,合肥经开区成为全国首批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试点单位。1998年,合肥经开区下发《关于在开发区组织实施社区开发建设的通知》,新型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开始建立。

    2000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经开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 年,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肥大学城正式启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先后入驻。2005年,合肥经开区在中西部开发区中率先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安徽合肥出口加工区。2011年,联想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合肥经开区。同年,在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合肥经开区跻身全国15 强,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第一。

    2013年,合肥市政府将高刘镇托管给经开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启动建设。2014年,合肥空港进境水果指定口岸获批建设,改写了安徽省无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定口岸的历史。2015年,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正式启用。2016年, 合肥经开区举办中德(安徽)合作投资论坛,规划建设中德(合肥) 智慧产业园。同年,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启用。2017年,江淮汽车与大众汽车在合肥经开区共同打造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项目,该项目被列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一号工程”。

    20187月,合肥长鑫存储器项目首次投片,标志着项目建设和产品研发进入关键阶段。2019年, 合肥经开区被商务部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消费类电子产品)”。同年,工信部公示第四批绿色园区名单,合肥经开区名列其中,成为合肥市首个国家绿色园区;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的合肥长鑫集成电路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这是安徽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2020年,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经开区块全面启动涵盖“一园四区”五个功能区,首批签约入驻23个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同年,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九部委共同决定,在全国设立10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部地区仅合肥经开区入选。合肥经开区驻区企业联宝科技2020 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成为合肥市首家千亿企业。

    如今的合肥经开区,已经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嬗变。经开区管辖面积269平方公里,人口约66.3 万人,内设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和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是安徽自由贸易区合肥片区的核心区。南北两区双城联动,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重点产业的引领带动下,合肥经开区千百亿级产业集聚的规模已初步形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液压机床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存储芯片和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先后获得“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最佳实践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合肥工业发展主引擎和创新发展新高地。

    科技创新,蓄积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首要位置,战略谋划和部署实施力度前所未有。在合肥经开区,科技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瞄准前沿、布局未来,已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创新研发体系,为经开区保持产业领先优势蓄积了核心竞争力。

    创新主体层面,合肥经开区目前有各类研究机构298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5 家,院士工作站10个,高校19所, 在校大学生15万人。创新载体层面,包括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22个,国家级孵化器4个,众创空间15个,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3个, 创新载体面积(含在建270万平方米。创新成果层面,合肥经开区拥有发明专利申请量405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28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4件。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华东产业基地,就是合肥经开区丰富科创资源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在现场了解到,这家由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携手合肥经开区共同建设的机构,近年来科创成果频出,不仅研发出网络雕刻机器人、管道检测机器人等在智能制造领域大显身手的前沿产品,更有康复机器人、床式护理机器人等助力美好生活构建的实用新品。前沿新品由强大的科技创新实力造就。根据相关统计,该研究院已申报各类知识产权总数588项(其中美国专利4 项,国内发明专利248项),主持或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10余项, 同时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等)、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下一代机器人研制及产业化)等多项国家、省级重点项目。

    科技创新不断开花结果,源自合肥经开区的长远筹谋。如何在国内乃至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掌握主动,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智慧和决断。聚焦前沿领域,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创资源布局,其意义不仅为当下攻关核心技术,更意在蓄积远期竞争优势。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布局有智能装备、人工智能、应急装备、康养装备、微纳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及系统研究所等六大前端科研产业研究所,涵盖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物联网领域的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产品研发、创业项目孵化、产业平台运营等。值得关注的是,研究院“创新—创业—产业—资本”联动的驱动模式,贯通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但培养了近300人规模、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 而且带动发展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科创企业。

    合肥经开区重视建设对国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创新策源地。20201126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平台——巨灾科学中心在合肥经开区正式揭牌。该中心由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建设,被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交叉前沿研究及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据了解,该中心将建成一批公共安全科研设施,其中包括中国公共安全应急领域首个实现多灾种及其耦合作用的大型实验装置——多灾耦合实验平台,这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灾害模拟种类最多的灾害实验装置; 亦将建设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

    瞄准应用场景,搭建平台,盘活资源,为新技术应用推广全面赋能,是合肥经开区科创工作的特色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任务,为落实有关要求,平台机构合肥市经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今年3月在经开区正式成立。该中心主任范孝林向本刊调研组介绍,此举致力于搭建合肥市工业互联网产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发展目标包括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孵化高端智能制造产品及企业,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相关产业标准,培育工业互联网开发者创新中心,培育产业人才,进行人才鉴定等,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激发创新活力。 

    产业创新,筑尖端引领优势

    世界上每8台笔记本电脑,国内每4台冰箱,就有1台产自合肥经开区。

    这组极具冲击力的数字,是合肥经开区产业实力最为直观的表达。经过近30年的接续奋斗,合肥经开区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产业集群效应凸显。截至目前,已经形成智能家电一个千亿级产业,正在加快形成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两个千亿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个数百亿级产业。

    新发展阶段,合肥经开区尤其重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划、培育与建设,全力推进“产业+ 科创”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6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80%,抢占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

    无论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发展,合肥经开区的产业创新力度与落地速度都是其核心支撑。正在建设中的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集中鲜明体现了这一点。按照合肥市“十四五”规划的布局,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将发展为五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是其中的重大支撑项目。合肥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声向本刊调研组介绍, 该产业园不仅包括汽车主机厂冲压、焊接、总装、涂装四大车间及新能源中心等配套建设,亦将围绕智能电动汽车集聚完备的产业链,进一步拓展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优势。

    据介绍,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占地3550亩,将建设三座智能汽车工厂和研发中心及配套区。一期工程已于今年429日开工,计划20223月底竣工。项目建成后,合肥将成为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心之一,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的建设,亦将是国内造车新生力量蔚来汽车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蔚来汽车与合肥经开区的成功结缘,亦是产业创新与落地速度的完美相遇。2020年,蔚来汽车总部正式入驻合肥经开区,整车研发、供应链与制造、销售与服务、能源服务等核心业务全面落地。今年4月,蔚来汽车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这一速度创造了行业记录。蔚来汽车今天的新貌,令人很难想象在2020年落户合肥前,曾是一家资金处境一度十分艰难的公司。其创始人李斌在公开场合称,是与合肥的战略合作将蔚来汽车“从重症监护室中抢救过来,恢复健康”。

    合肥之所以投入资金等多种资源“抢救”蔚来,根本上是基于对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智能电动汽车这一细分行业和蔚来汽车核心技术及未来发展的研判。蔚来汽车拥有智能电动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智”(智能网关、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同时掌握这六项核心技术的车企只有两家,一家是蔚来,另一家是特斯拉。目前,蔚来已拥有全球授权专利及申请中的专利4000多项。特别是自动驾驶技术、第二代数字座舱技术、150kWh电池包、远程固件升级技术,以及电池服务体系和技术,是蔚来在国内国际同款竞品中引人注目的致胜法宝。

    在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宝科技”),产业创新力度与落地速度对企业发展的正向影响同样得到鲜明体现。2020年, 该公司营业收入超过1016亿元,进出口金额85.9亿美元,在成为合肥市首家千亿企业的同时,其带动落地的70 多家上下游企业营业收入亦超过百亿元。在合肥经开区相关部门的大力协调下,联宝科技面积为7万平方米的新园区,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51天, 不仅解了企业订单激增的燃眉之急, 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合肥速度”。

    在向本刊调研组谈及产业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时,联宝科技党委副书记曲松涛认为, 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当前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他提到,对于企业发展而言,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的支撑水平、客户的个性化精细化要求、企业自身生产能力的保障等问题随时可能浮现,而其根本的解决之道都在于创新。他说,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国家为企业、产业层面的创新提供了许多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合肥经开区亦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配套,这些利好因素是企业打造千亿级智能制造产业链的重要条件。

    本刊调研组在实地走访企业中了解到,在合肥经开区,以产业创新为核心,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为路径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筑完整和谐产业生态,是一条重要经验。这样的产业生态,也成为相应产业集群中中小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比如,集成电路测试方案提供商悦芯科技开发的SOC测试设备T800和存储器测试设备TM8000,就填补了国产高端集成电路自动化测试设备领域的空白。

    合肥经开区的一系列创业创新实践,是合肥市委市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创新发展的生动体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田杰棠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评价,近年来,合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突出,特色显著。一方面,高效高质量利用本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科38所、合肥工业大学等大院大所的科教资源优势,强化原始创新,在量子科学等国际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并培育出科大讯飞等本地化的技术优势产业企业;另一方面,合肥前瞻性意识强,尤其注重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抓住几大重点,直接布局未来,大力扶持芯片、面板、智能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田杰棠认为,从原始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合肥做出了特色,获得了成功,其做法经验值得中西部地区及更为广泛的区域参考借鉴。他说, 中西部等更为广大的地区,创新所需的各项基础条件很难全面具备, 各有长短。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如何在高站位上结合本地实际,准确理解科创事业的价值,在责任与情怀、风险与担当中精准决策,全力推进科创事业发展,进而取得重要成绩,赢得后发优势,整体提升城市能级,全面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合肥是这方面的榜样、范例。

    机制创新,为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需要什么,开发区就提供什么。这一朴素的理念,是合肥经开区28年来快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也是其不断推进改革、缔造制度优势的基本逻辑。

    通过机制创新,下硬功夫完善软环境,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是一个区域激发企业产业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量质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合肥经开区根据区内入驻企业和街道社区的不同特点,创新机制和工作方法,以“红色引擎”党建作为旗帜和抓手,纲举目张,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领园区构建,促进企业成长, 凝聚人才队伍,打造和谐社区。

    整体而言,合肥经开区以党建为核心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有效的保驾护航,为以党建引领促进区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为发展开启动力之源,是总体性要求,也是合肥和合肥经开区就此创新探索的根本遵循。虞爱华表示,合肥要在“两个维护”上当示范,在探索创新上当示范,在攻坚克难上当示范,在守规守纪上当示范,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秦远望说,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就是为服务保障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在合肥经开区,城市基层党建围绕压紧压实党建责任、完善四级组织体系、夯实基层工作保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四方面全线铺开, 基层党组织对社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的领导全面加强,适时为社区赋权扩能,努力开辟符合市场要求、彰显经开特色、切合属地实际的党建新路径。推动“居民区—小区—网格—楼栋”四级治理体系与组织体系融合发展, 探索形成了“五彩风车”“协商议事六步法”“小区事务官”“幸福有你”“周末议事厅”等创新工作与特色亮点,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不断提升。创新打造“码上办”云端品牌、“暖心办”帮扶品牌和“满意办”政务品牌三个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扎实落实“吹哨报到,接诉即办”,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办好民生实事。

    合肥经开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区属国有独资企业海恒集团是区域内城市建设、产业引导、金融服务和资产运营方面的重要战略支撑。近年来,该集团以党建与业务多彩融合为载体,打造“四色”党建品牌。以“红色园区”推进产业集聚创新,做好园区生活配套;以“绿色理念”助推项目建设;以“蓝色创新”激活金融服务;以“橙色服务”强化国资管理,全面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

    合肥经开区党建工作的一大突出亮点,是根据区内企业“四上” 企业中非公企业占比高(96.7%)、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占比高(88%)、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党员普遍学历高年龄小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机制创新。

    合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勇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介绍,经开区成立了区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党工委统一领导的组织体系,建立了“开发区党工委—工委办(企业党委)—街道社区党()委—非公企业党组织”四级组织架构。

    针对非公领域党建工作责任条块不清、力量不足、缺少抓手等短板,出台有关文件,成立由党工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涉企部门等为成员的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涉企部门等非公党建工作职责; 进一步调整优化非公党建工作领导管理层级,配强企业党委力量,构建企业党委抓统筹调度、涉企部门抓协同配合、属地党委抓落实推进的非公领域“大党建”工作联动体系。此外,探索成立了非公党建专家智囊团,聚力打造非公党建特色品牌,建立了非公党建品牌项目库。

    合肥经开区由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各涉企部门结合“四送一服”,及时发布党委、政府强企、惠企、助企政策,人力资源中心每月定期发布人才服务等惠企项目清单,持续为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此外, 大力实施城市“领航”计划,坚持效果导向,以点带面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坚持把特色品牌建设作为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载体。目前,已梳理统计各类新兴领域主体52个,组建党组织21个。通过一系列组织保障,推动企业资源互通共享,引领商圈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党员经营户示范引领和商圈党群议事会协商议事作用,优化商圈经营环境,促进商圈和谐发展。

    合肥经开区注重从严抓实机关党建工作。从抓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入手, 着力防范机关党建“灯下黑”等问题。比如,建立机关党委委员联系点制度,出台《2020年度经开区机关党组织党建工作目标管理办法(试行)》,将机关党建工作纳入季度绩效考评内容(占8分),与单位绩效工资、党内评优评先挂钩,推动相关单位“一把手”更加重视党建工作, 集聚资源力量,促进工作提升。

    202010月至12月,合肥经开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职能部门密集开展“大调研”活动,既关注企业发展情况,又查问企业党建情况,共走访156家企业,及时收集汇总涉及企业发展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等300多个问题,通过协调,已全部解决。

    总体看来,合肥经开区党建工作百花齐放,针对性强,特色鲜明。在党建工作创新的同时,进一步引领和强化了经开区软环境的建设。在“红色引擎”驱动下,“哪里的党小组多、党员多,哪里就创新力量强,哪里就发展得好”已成为经开区干部群众的共识。

    年近而立的合肥经开区,无论在中部地区的发展中,还是在中国现代制造业的进程中,都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新起点, 合肥经开区乘长三角一体化和中部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将以“南区全面升级、北区全面建设”为主要抓手,全速构建科技创新策源先导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先行区、国际化都市圈新兴区,驶入新发展征程。我们期待,合肥经开区以更多创新之举,再造辉煌。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杨良敏 

    刘长杰 杜悦英

    执笔:杜悦英

    Visits: 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