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潜力正在被逐渐发掘。
  • 在线健身和健康应用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健康意识的提升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来源和营养价值。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对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提出新要求。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互联。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个人信息泄露和数据安全。
  • 以精准施策稳市场预期

    以精准施策稳市场预期

    0

    杨良敏

    市场敏感的神经,总容易受到社会焦虑情绪的扰动。比如,7月份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增速出现一定回落,市场上就开始笼罩着一种悲观情绪,与上半年经济增速公布时的乐观情绪形成一定反差。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都是人们看待外界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情绪,无关对错,是预期发生改变之后的心理投射。

    预期很重要,是影响市场主体决策的关键因素。从部分宏观指标增速回落引发人们的担忧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上半年经济实现12.7%的高增长,其所点燃的乐观情绪还没持续多久,就遭遇这几个指标回调而带来心理冲击。这个冲击主要与此前的心理预期形成落差有关,由此,对经济形势是否出现重大变化、对就业和收入是否会产生影响等问题作出判断,进而影响到消费和投资决策。

    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6.4%和8.5%,比6月份分别回落了1.9个和3.6个百分点;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3%,比1-6月份回落2.3个百分点。这个变化的形成,主要是受短期因素的影响,与疫情与汛情叠加带来的冲击有关。7月份,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和自然灾害尤其是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频发,对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南京、扬州的输入性疫情暴发,郑州发生特大洪水等,正常的生产、生活、流通秩序被打乱,损失很大,这自然会传导到宏观经济大系统中,成为影响当月主要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宏观管理政策的出台,对教培行业的整顿以及对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调查等,自然会产生即期影响,对未来的预期也会作出一定调整。

    应当说,从增速看确实比之前有所回落,增长的步伐放慢了。但跳过短期因素看中长期趋势,这个速度虽然回落“超出预期”,但“仍在合理区间内”,提示经济还在复苏向好企稳的轨道上运行。而作为影响经济、影响预期的重要变量,疫情对我们的心理冲击会逐渐减弱,成熟、高效的抗“疫”经验和治理效能的大幅提升,已成为我们获得“最安全国家”称号的重要判断指标。只要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化防控工作不麻痹、不松懈,疫情影响就在可控范围内。可以预计,随着抗“疫”形势平稳、洪水等特大灾害气候的结束,相应指标的增速会出现较大幅度反弹。

    当然,上半年公共财政赤字规模缩减约1.6万亿元;7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少增632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环比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增速从3.9%降至-1.6%。这些领域的数据变化和增速出现较快下滑,需要高度重视。

    数字背后有乾坤。市场往往是从一些关键数据指标的变化中,灵敏捕捉政策调整的信号。对此,必须从源头确保这些数字变化所释放的信号是准确的,对引导市场预期是有正面意义的。如果是受短期因素影响发生暂时性波动的,就需要以权威的信息解读,及时同市场沟通,化解市场误解,引导市场预期。比如,公共财政赤字、社会融资等数据指标,往往是宏观政策取向的重要风向标、提示器,对预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稳定预期很重要。无论是企业、社会还是个体,都希望未来稳定可期。尤其是,在一个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下,更是如此。但是,当下各种不确定性总是在不断叠加中引发人们内心的不安。这种不安的情绪很容易传染,让周围的人受到影响,甚至被裹挟。一旦这种不安成为一种普遍情绪,就会对社会稳定带来冲击。因此,关注社会情绪并管理好它,是社会治理的必修课,而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掌握市场难点、痛点和堵点,通过精准施策,稳定市场预期。

    首先,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化解就业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生存、生活与尊严。今年的就业问题很特殊,不仅有909万普通高校毕业生走上社会,而且在“双减”政策之下教培行业有1000万从业人员面临重新选择,外加尚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这是社会的难点和痛点,必须以超常规的政策措施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吸纳更多就业,以拆解“社会隐患”。

    其次,以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经济复苏向好,首要之举在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而活力来自预期稳定下市场主体作出积极的消费投资决策。全球疫情反复、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缓慢脆弱,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而致原材料价格较快上涨,芯片紧缺,生产、出口受阻,众多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倒闭不少,全世界都如此。而中小企业作为就业的蓄水池,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升政策效能,多措并举,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破解融资难题,使之轻装上阵。

    第三,以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市场主体的信心来自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对其合法财产权利的严格保护,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真正做到外资、民资与国资一视同仁,平等竞争。同时,既保护又严格要求,无论是谁,都必须恪守规则、法律,既不谋求特殊化,也不赋予“超国民待遇”,更不“杀富济贫”,并将这些原则贯穿始终,从而在稳定的预期下,深挖市场机遇,促进高质量发展。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