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数据隐私成为数字时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加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正在重塑全球零售和供应链管理。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社交媒体在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挑战。
  • 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智能城市和物联网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5G网络的普及为物联网和智能设备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正在改变人们的支付习惯。
  • “中国制造2025”勾画工业强国路径

    “中国制造2025”勾画工业强国路径

    0

     

    本刊记者 姜 巍 张菀航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增速下行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期,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了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规划一经发布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不少人称“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但是“中国制造2025”要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其目标是让中国进入工业强国的前列。我们要清楚地看到我国工业的起点,目前尚有很多产业没有解决自动化(从工业2.0到工业3.0是解决自动化),但工业4.0要解决的问题是智能化,所以我们将同时面临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忠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钦。

    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背景

    王忠宏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为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是中央政府对我国制造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国家战略部署。“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此他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制造业重要性的清醒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重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将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新兴经济体,在享受低成本制造好处的同时,集中在本国发展研发、设计、销售等核心环节。而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国家制造业的式微和德国制造业的持续增长,使各国深刻认识到了制造业的重要性。
    而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重要变化,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亟待优化。王忠宏指出,如何看待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和制造业的地位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制造业的稳步发展是美国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关键,也应是中国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然选择。
    (二)有利于提振中国制造信心、指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面对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技术引进效应递减、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挑战,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低成本、技术拿来主义、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未来制造业发展的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战略支撑,对提振中国制造信心,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中国制造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
    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它将引发生产方式、分工方式、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使制造业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扁平化、平台化发展的新特点。新一轮工业革命时代的商业模式,则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在互联网的平台上,通过网络化的大规模协作,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体验和个性成为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如何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我国制造业发展,需要我们及时提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
    (四)是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的需要
    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和持续推进“再工业化”战略,希望借助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强对产业制高点的争夺,形成全价值链的产业竞争布局,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与此同时,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也面临着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的激烈竞争,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动转移到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进行生产。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中国必须形成符合自身国情的制造业升级道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在全球中的分工地位。

    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五个基本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制造2025”需要牢固坚守的路径。
    质量和效率是当代制造业发展的两大主题。王忠宏强调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在产品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抓住生产方式变革的契机,加强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机器替代人进程,发展柔性化、智能化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20世纪初美国制造业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特生产方式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推广。我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必须在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上有自己的领先之举。
    “报告中指出了‘提质增效’,很明显我们的短板也在于此。”王钦认为。而在质量和效率背后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创新能力方面的短板。在制定报告的前期工作中,也调研了我国在一些行业中技术的薄弱之处。“实际上在很多产业的发展中,我们的一些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都是受制于人的。”王钦进一步举例指出,细化到目前小孩的日用品,从奶粉、奶瓶奶嘴、尿不湿等,大家还是认为进口产品的质量比较可靠。要实现突破的最大瓶颈也就集中在了如何提高创新能力,把诸多要素有效整合,需要把市场要素和技术要素通过在制造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另外,不仅要在中国范围内整合还要在全球范围整合。
    王忠宏认为,随着劳动力数量绝对减少,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难以持续,发展制造业必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研发、专利、商标、设计、复杂劳动力、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作用。将加强国家创新与鼓励大众创新、草根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良性互动,提高创新质量。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技术和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加大无形资产投入,制定更好支持轻资产、无形资产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
    “中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市场,我们有着有巨大的市场容量。此外,从产业本身来看,中国制造业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配套体系,这也是很多国家所不具备的。”王钦总结了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尽管我们可能在某一个零部件或是环节上没有做到那么精优,但在大的方面已经形成了配套的体系。举例来看,在深圳,手机的配套非常齐全,小到螺丝钉大到电子元器件都能找到,还有笔记本电脑在中国确实都形成了很强的配套体系。这个配套体系的好处就是能形成一定的关于制造知识的沉淀、生长。制造这个环节的好处是,你要制造产品,就要解决制造产品的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就需要学习,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就积累了知识。“所以说,为什么强调制造的重要性,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环节,实际上它是促进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平台。假如没有这个环节,那么各个环节就是割裂的;而制造环节的存在,使得研发和市场信息的反馈能够在这里有机结合起来。”
    此外,在人才方面,“强化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主体,改革‘重设备不重人’的不合理研发管理体制,让资金更多地向激励人才创新的方向倾斜。”王忠宏指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立足全球资源,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推动建立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实施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倡导产业报国,创新职业培训模式。
    王钦表示,“中国制造2025”不是简单的装备提升,不是简单地实现智能化,其背后是人的能力的提升,这是最为重要的。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这也反映出了现实发展对个人技能提升的客观需要,要求人才能够适应新的生产环境。
    中国制造的未来是要走向绿色制造。王忠宏建议,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理念,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少。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发展。促进绿色智慧技术的研发、扩散和应用,加快形成绿色导向的商业模式,加强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改造。强化政府监管能力建设,增强全民绿色消费的意识,形成全社会践行绿色发展的自觉行为。
    报告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王忠宏对此作了进一步解读,他认为要适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升级的两大重点,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地区发展上实现错位和互补分工,形成“高也成、低也就”的包容共生格局,既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大企业适应新趋势,主动实现转型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在专业化上下功夫,改变对大企业单纯的寄生型共生或重复建设关系,通过发展能力提升,形成与大企业互利型共生的双赢格局。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形成健康的竞争合作关系。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制造业全球布局能力。

    “中国制造2025”未来发展的建议与意见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王忠宏指出。当前,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渗透和广泛融合,智能制造加快兴起。一方面,智能制造会削弱我国制造业在低成本上的既有比较优势,但同时,也为中国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结构升级带来了重要机遇,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中国发展智能制造的新路径。
    他建议采取以下五方面举措:一是大力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以客户为中心,深入挖掘个性化需求,开展广泛的生产外包、研发合作协同,形成完善的“服务化制造”商业模式。二是根据先进和适用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实施“机器换人”战略,推进智慧生产、智能服务。三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设备和产品,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法律法规,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攻克3D打印、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的难关。四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同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实际和面临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稳步推进智能制造。五是统筹处理好提高经济效率、提升员工素质、增加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另外,王钦认为“中国制造2025”不仅明确了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制造业在国家经济当中的地位,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重要的突破口。为了加快“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和落地,王钦还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机制。除了政府要发挥自上而下的积极倡导和引领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发挥自下而上的力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挥企业和协会的作用。政府需要思考如何释放自下而上的力量,更有效地发挥协调作用,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这两种力量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标准,遵循自然演进的机制。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了标准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标准产生的方式,“中国制造2025”标准的制定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尤其是对于“中国制造2025”这样的新兴事物,我们不要急于制定标准,而要采取一种自然形成的方式。不要在蓝图未知的情况下,就把框架固定了。其实,这点可以借鉴德国,并不局限于把标准都定死,而是通过在实践和应用当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标准。
    第三,信息安全的挑战将非常严峻。未来“中国制造2025”将会面临严峻的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德国都应该注意。“工业4.0”致力于实现人与人的链接,人与机器的链接,机器与机器的链接。此时,工厂从现实的封闭空间走向了网络,向全世界敞开了大门。那么,信息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尤其是一些军工企业的安全问题。
    第四,充分发挥市场驱动的作用。“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路径一定是由市场驱动的,这样才能真正释放中国的优势,也就是通过需求去驱动制造能力的提升。其实,技术无所谓先进,更重要的还是适用。技术不应只局限于单纯的引进,要发展适用性技术。
    第五,树立开放思维,积极同美、德等国进行深层次合作交流。美国的“再工业化”和德国的“工业4.0”的发展,项目的团队或者项目组完全水乳交融、互补结合。中国的发展一定要嵌入到全球的技术网络当中,否则,发展就是封闭的,在一些全球性标准的形成上,中国便失去了话语权。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