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转型加速了企业对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依赖。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核心议题。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护个人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在重塑政治沟通和公众参与。
  • 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迫使企业和个人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和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疾病的最佳方式。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数据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智能家居设备正在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扶贫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0

     

    作者:陈少强 朱晓龙

    QQ20150821151251

    陈少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 资源环境公共政策、财政管理、PPP立法及其财政风险、农业产业化等。 曾获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财政部“三优论文”评选一等奖。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高扶贫效果,让贫困人口过上好日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提出了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的论述。本文拟就精准扶贫问题谈两点看法。

    粗放型扶贫方式难以为继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扶贫工作,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内部出现分化,扶贫工作粗放的问题越来越暴露出来,亟待建立精准的扶贫模式。
    一是扶贫原因同质化浪费大量政府资源。在观念上,粗放的扶贫方式对地区和贫困人口情况差异“视而不见”,将致贫原因同质化处理,推行一概而论的问题解决方式,粗暴输血、大水漫灌,不仅浪费了极为珍贵的政府扶贫资源,而且大大影响了扶贫效果。
    二是扶贫对象泛化导致扶贫政策未能精准发力。在不少地方,扶贫工作以样本估算和统计推估作为贫困人口的确定依据,以连片区域、县镇层级作为工作推进的基本单位,扶贫开发对象建立在针对贫困概念的抽象层面上,并未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的识别、细化、分类,也并未对区域性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客观分析,以此为基础的民情信息平台、数据管理系统极为缺失。扶贫对象泛化,使扶贫政策缺乏科学依据,极大地影响了扶贫效果。
    三是扶贫资金分散化影响扶贫效果。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分散化、碎片化,政府统筹能力不足,规范性、科学性差,基本采用撒胡椒粉的方式,不能直补到户、直补到人,效益大打折扣。
    四是基层组织执行能力弱导致扶贫政策走样。政府在制定扶贫政策时,注重扶贫工作的顶层设计,但对基层执行关注不够,党员干部与基层互动、沟通不足。由于基层执行能力较差,致使许多好的扶贫政策在基层难以落实,甚至走偏。
    五是绩效考核机制缺失导致扶贫政策完善动力不足。扶贫工作的对象是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扶贫主体是党和政府,资金运行内循环特征明显。由于扶贫受众对象(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表达需求的渠道受限,社会公众参与度低,扶贫绩效考核缺失,致使扶贫工作完善动力机制不足。

    精确理解和把握扶贫的精准性

    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习总书记在对贫困地区调研总结的基础上对精准扶贫内涵进行的精确阐述。精准扶贫的本质即实事求是,注重效果。相比粗放型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更注重提高扶贫效果。要真正做到扶贫的精准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识别,识别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环境,识别以个人为单位的贫困人口,识别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脱贫诉求,等等。通过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其致贫原因,政府才能制定和实施“量身定做”差异化的帮扶方案,为扶贫资源投放提供精确的靶子,真正实现减少渗漏、精准滴灌。当然,精确识别并非一劳永逸,需要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精确识别以调查研究和详实数据作为技术支撑。应建立强大的民情信息管理系统,对贫困人口的分布、贫困人口的诉求做好统计,并随着具体扶贫工作的开展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处理及监测,让数据“说话”,让信息“带路”。
    (二)精准帮扶
    我国不同贫困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尽相同,同一区域内也存在结构性分化的情况,扶贫工作方式的选择贵在精准,以使贫困人口需求与扶贫资源的供给精确匹配,真正实现“对症下药”:对因技能缺乏致贫的,进行智慧扶贫,提供技能培训、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因产业缺失致贫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提供就业;对因外部环境致贫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对因病残等致贫的,提供医疗帮扶;对因生态环境极端恶劣、不宜生存发展致贫的,提供搬迁、妥善安置;对因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发挥社会保障政策的兜底作用;对有劳动能力但囿于资金匮乏致贫的,提供资金融通的便利,确保资金入村入户,等等。
    (三)精准管理
    精准扶贫模式下的多维性、多元化对扶贫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必须进行精准管理。在信息管理上,要建立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注意信息数据的日常维护及动态管理。在人员管理上,要形成分级负责的工作形式,提倡党员干部驻村帮扶,加强对工作成果的考核评估。
    精准扶贫中很重要一点是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要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规范资金的审批、拨付、公示、验收程序。要注重资金的统筹安排、集合使用、效益评估。要进行财政资金使用上的创新,充分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杠杆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特定人口提供无需担保、抵押的低利率小额贷款,利用财政资金进行贷款贴息或是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变财政资金直接补助为企业或项目股金分配的方式,使财政资金的使用达到鼓励贫困人口积极性及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的双重目的。
    (四)精准派人
    在贫困人口集中的落后地区,其经济落后,乡村宗教意识浓厚,许多制度建设薄弱,人的作用更为关键。为使扶贫工作更加精准,就更需要发挥坚强的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要以村党组织为核心进行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和村派第一书记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五)精准考核
    精准扶贫还强调扶贫工作的评估考核。扶贫工作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扶贫考核要发挥政府、中介组织、智库、社会公众以及新闻媒体的作用。在精准扶贫模式下,丰富的信息数据、精细化的分工管理使建立扶贫工作的激励惩戒、责任追究机制成为了可能,通过考核人员履职来反映扶贫资源使用的效益。从表面上看,精准扶贫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人员参与、基础建设,各项成本骤升,但通过精准扶贫,隐性的、或有的高成本显化为低成本,资源漏出大大减少,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在扶贫工作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体现为成本降低,扶贫效果增强。

    QQ20150821151307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