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良敏 杜悦英
随着盘山公路迤逦而上,目之所及,烟田青翠,连绵如海——7月份的贵州,如此风景比比皆是。这样的风景,在到访游客眼里,是绝美的享受;而对于当地烟农,则预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
7月20日-24日,《中国发展观察》记者深入贵州毕节、遵义的5县(区)烟区采访发现,在这片土地上,烟草产业近年来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重要贡献。
能“翻身”的买卖
7月22日,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桥镇,当地烟农林双龙站在自家长势喜人的烟田边告诉《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从事烤烟种植,让他和家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些年,林双龙外出打工谋生,年收入约3万元,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林双龙决定返乡。
返乡后,选择什么生计?林双龙一度犯了愁。家里十多亩土地,如果像大多数农户一样种植玉米和马铃薯,那么获利并不多。2012年,林双龙开始和当地另一位烟农陈家学“搭伙”种植烤烟,两人通过土地流转,现在共种植150亩烟田,一年净收入约30万元。“现在比外出打工时收入高,还能照顾一家老小”,林双龙很满意自己的现状。
林双龙的搭档陈家学是从2007年起开始种植烤烟的老烟农,近年来收入也是节节提高。他说,2012年以前,种植烤烟的收入只有700-800元/亩,而2012年参加烟农合作社,与林双龙“搭伙”扩大规模之后,随着软硬件设施的改善,种植烤烟甚至能够达到3000元/亩的收入。
种植烤烟让烟区农民过上了好日子。贵州省烟草专卖局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贵州省88个县中有59个县种植烟叶,该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中有34个县种植烟叶。2010年至2014年,贵州省种烟农户从14万户增加到15.5万户,烟农种烟总收入从51.3亿元增加到81.5亿元,户均收入从3.66万元增加到5.25万元,种烟农户人均收入从8319元增加到11932元,是2014年该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倍。
别墅里的新生活
7月21日,记者一行来到毕节市威宁县秀水镇贵烟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盏盏太阳能路灯、一栋栋设计独特的二层别墅。66岁的烟农马应府是其中一栋别墅的主人。他告诉记者,自己种了30多年烤烟,过去住的是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现在住的“小洋楼”面积有200多平方米,建筑成本23万元,自家支付7万元,大部分建造资金都来自烟草行业的帮扶。
占地面积近20亩、总建筑面积6180平方米的贵烟新村,由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80万元、毕节市烟草公司和威宁县政府配套相关资源建设,已经改善了包括马应府在内的共20户烟农的居住条件。
贵烟新村只是烟草行业帮扶贵州烟农改善居住条件诸多项目中的一个。记者此行还探访了位于毕节市威宁县迤那镇的芙蓉社区和位于遵义市余庆县松烟镇的白沙水乡。所到之处,小别墅鳞次栉比,社区卫生站、图书室、健身园等村民公共设施一应俱全,烟农喜笑颜开。
在芙蓉社区,当地烟农用顺口溜描述自己眼中的家乡:以前是“石漠化,风沙大,烈日悬空雨难下。七分种,三分收,苞谷洋芋度春秋。”靠种植烤烟脱贫后,在他们眼里“迤那是个好地方,省委书记大力帮。烟农住进小别墅,路灯全靠太阳光。”
风景秀丽堪比江南小镇的白沙水乡,有108户农民在此居住,烟农比例超过80%。但在采访中,记者遇见的烟农并不多。“这个季节,他们大都在原住地守着烟田”,一幢别墅的户主告诉记者,这里的烟农都是“两栖烟农”。在烤烟种植季节,他们留在原居住地种植烟叶;一季的种植结束后,他们回到白沙水乡的别墅,从事乡村旅游等副业或者享受生活。
白沙水乡每幢别墅的门口,都贴有一个“烟农信息牌”,记者随手记录下两个:户主周大强,家庭人口4人,劳动力2人,种植年限13年,种植面积60亩,年种烟纯收入16.5万元。户主黄维强,家庭人口3人,劳动力2人,种植年限11年,种植面积35亩,年种烟纯收入10.5万元。
据遵义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白沙水乡的“两栖烟农”大都种植烤烟10年以上,种植规模30-100亩,户均年收入在10多万元。
烟农生活条件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与烟草行业的持续投入密切相关。据了解,2012年至2014年,中国烟草每年捐赠2亿元(其中中国烟草总公司每年投入1亿元,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省公司分别配套投入5000万元),分期分批在贵州省57个产烟县(市、区)每年选择100个村,每个村投入200万元左右资金开展扶贫攻坚新农村示范建设,包括大部分村民住房建设、庭院硬化、农村能源、农村安全饮水、乡村垃圾、污水处理、公共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建设等。
脱贫增收的背后
烟叶给贵州烟农带来了好日子。烟农收入增加、脱贫致富、生活改善的背后,一方面是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导下,贵州脱贫快马加鞭,烟草行业给当地烟农的各种帮扶不断加强;另一方面,虽然从2014年开始,为了保持合理的烟叶库存量,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严控烤烟种植规模,但是,在种植面积减少、收购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国家烟草专卖局也通过政策引导,提高烟叶单产、提高质量、提高价格,较好地稳定了烟农收入,稳定了烟区财政收入。
贵州的扶贫工作常年被高层重视。今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考察调研工作时提出,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四个切实”具体要求,明确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上发力,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在贵州这个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份,烟草产业扶贫正是对总书记扶贫工作要求实实在在的回应。
烟草部门对贵州的关注和投入由来已久。从2005年起,国家烟草专卖局为改善烟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开展了以烟水工程、密集烤房、机耕道、育苗大棚、农业机具等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烟叶产销量、卷烟生产规模分别列全国第2位和第10位的烟草大省,贵州受益颇多。
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将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文件精神,支持贵州“两烟”加快发展和实施对口产业扶贫,国家烟草专卖局与贵州省结对,实施对口帮扶。
贵州烟草专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烟草行业为改善烟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867亿元,其中贵州省累计投入130亿元,烟水工程受益面积574万亩,建设密集烤房15.3万座,建成机耕路6684公里,配置农机具6.2万台(套),建成育苗大棚356万平方米,土地整理8.6万亩。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还将烟水工程和人畜饮水、其它作物用水有机结合,促进了烟区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有效缓解了烟区近10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30余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
此外,由国家烟草专卖局全额投资,建设了一批社会效益更好、抗旱功能更强的水源工程。目前,国家烟草专卖局已审查通过贵州省水源工程项目20个,涉及援建资金19.7亿元。
烟草行业在抗旱救灾、教育、社会捐赠等方面做的实事还有许多:2010年,贵州省遭受特大旱灾后,国家烟草专卖局向灾区捐赠5000万元救灾资金,并增加100万担烟叶生产救灾计划。2011年贵州省再次遭受更大的旱灾,国家烟草专卖局再次补贴烟农6.11亿元,确保烟农种烟生产投入没有遭受损失。
烟农在田间地头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上述投入。如今种植烤烟,烟农的投入少了,劳动效率高了,经营风险小了。多位烟农告诉记者,原来种植一亩烟田需要30多个工,现在有了烟农合作社的资源调配以及农机具和技术支持,17-18个工就足够了。烟农合作社这一在烟草公司引导下成立的烟农合作互助组织,给烟农提供的服务包括育苗、植保、机耕、烘烤、分级等,覆盖烟叶生产全过程,与之前相比,烟农种烟实现减工降本,变得省力省心。
特别是,在每一年的育苗期结束后,烟草公司投资建造的育苗大棚免费供烟农合作社使用,可开展温室蔬菜瓜果、观赏植物种植等多种经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则完全属于烟农合作社。对于烟农来说,这又是一笔收入。
与其他省份相比,烤烟种植对于贵州脱贫更具意义。毕节市委书记陈志刚毫不讳言,对于毕节来说,受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短期内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产业来脱贫致富确有难度,但是烤烟种植,只要国家每年下拨的生产收购计划能够保持稳定,其市场风险是最小的。遵义市副市长田刚也表示,2010-2014年,遵义市烟农共实现收入89.61亿元,在宜烟地区,烟叶种植为基层公共服务提供了财政基础和保障,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产业。
为彻底免除烟农的后顾之忧,按照贵州省政府的安排,今年在8个县经过4年试点基础上,实现烟叶种植保险全覆盖。保险范围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雹灾、风灾、冻灾、旱灾、病虫害等。每亩保险金额1000元,保险费率控制在5%以内,保险费由烟叶公司、县级政府、烟农按6:3:1的比例分担,也就是农民只需负担不到5块钱。今后,将进一步提高保额,烟草部门和政府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稳定烟农的种植积极性,实现共赢。
扶贫路径新探索
烟草行业的扶贫之举,受益者不只是烟农。如何有效帮助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烟草行业一直在探索、求新。
7月23日,在遵义湄潭红田幸福农场有限公司(下称“幸福农场”),记者见到了20岁的脊柱侧弯患者陈涛。陈涛原是湄潭县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家庭无力支付其27万元的手术费用,湄潭县烟草分公司多方联系,牵线搭桥,智善公益基金会为他提供手术费用7万元。今年3月经手术治疗后,陈涛从学校毕业,在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店做服务员,自力更生,现在又开始学习餐饮技术,打算日后自己创业。
通过公益项目对弱势群体进行“普惠式”帮扶,并帮助公益机构实现“造血”功能,幸福农场可谓烟草行业慈善助贫的创新案例。
2013年9月,智善公益基金会在湄潭县天城镇试点启动“中国梦·梦想成真——慈善幸福村”建设项目,迄今已有5个村加入该项目并陆续在湄潭县民政局成立慈善互助会。智善公益基金会为5个慈善互助会捐赠50万元,遵义市烟草公司捐赠50万元,作为项目基金。
为实现慈善基金的“造血”功能,2014年3月19日,由天城镇皂角村和德荣村委会注册登记成立湄潭红田幸福农场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为确保慈善资金保值增值,委托湄潭县烟草分公司经营管理。按照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农场要确保每年按注入资金10%的比例返回慈善互助会,围绕“老有所养、幼有所学、病有所医、残有所助、困有所帮”五个方面,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2014年4月,幸福农场与湄潭县烟草分公司签署5年协议,由湄潭县烟草分公司全权决策和处理农场的各项事务。湄潭县烟草分公司选派4位经营管理人员无偿帮助红田幸福农场做经营管理工作,烟草公司不参与幸福农场的利润分配,也不从中收取任何报酬。一旦幸福农场具备了自我经营管理能力,烟草公司将无条件撤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去年和今年,幸福农场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收入最好的板块仍是烟叶,湄潭县烟草分公司为幸福农场进行土地整治、修建机耕道,并建设育苗大棚、烤烟房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其生产生活条件。
幸福农场的经营模式收获了烟草业发展和慈善捐助“双赢”的结果。2014年,红田幸福农场盈利10.3万元,拨付10万元帮扶了11户因病致贫家庭,救助了11名贫困大学生,慰问了25名孤寡老人,修缮了2处残疾人员住房。此外,红田幸福农场还通过慈善募捐等方式筹集善款,帮扶弱势群体。
当然,在探索创新扶贫路径的同时,烟叶种植对于烟农来说仍是脱贫致富的基础和依托。国家烟草专卖局从2014年开始实施“三年压库”政策(2014年起,按200万担/年的幅度逐年压缩烟叶生产规模,到2016年将烟叶产量压到4300万担左右),贵州烟叶种植面积也因之减少(2015年种植237.7万亩,同比减少42.3万亩)。接受记者采访时,请求增加种植计划成为烟农最大的愿望,因为他们已经在产业扶贫中获得巨大收益,“不差钱”成了种烟大户的口头禅。好在虽然种植面积压缩了,但今年的烟叶收购价格将同比上浮3%(特色品种将上浮10%),在后期不再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前提下,预计贵州烟农总收入将达81亿元以上,比上年略有增加,户均收入将达6.08万元,同比增加16.9%。在烟草行业人士看来,烟草产业给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脱贫的贡献仍大有可期。
Visi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