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有机食品市场正在迅速增长。
  • 社交媒体对政治选举的影响力日益显著。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新常态下的关键战略。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教育体系。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电子竞技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娱乐方式。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模式。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全球经济正在逐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企业需要加强防御措施。
  •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商业分析和决策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人工智能,最终要回到人类本身”——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人工智能,最终要回到人类本身”——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2

    谷歌(Google)旗下Deep Mind公司开发的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在本月中旬完成了与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九段的五轮比赛,最终比分为4∶1。这一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应当如何理性看待这场人机对弈?《中国发展观察》就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中国发展观察:AlphaGo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有何意义?
    邬贺铨:谷歌(Google)设计AlphaGo的目的是评估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可以达到的能力。从AlphaGo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它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10年前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深蓝”(Deep Blue)相比,AlphaGo展现了良好的自学能力。
    国际象棋的下法很规则,“深蓝”当时是把所有国际象棋的棋谱都拿在自己手上,对手每出一招,它对照存储的棋谱找到高水平的应对走法即可。而AlphaGo不一样,虽然它也存有若干棋谱,但围棋棋谱太多了,还会有一些并不包含在棋谱里的招数。当然下围棋也有一些原则,比如看重“占地盘”,需要棋手有充分的预见性,预知在一步落子之后,几十步甚至几百步之后盘面的态势。在这个时候,AlphaGo需要把所有可能性找到,而不只是跟自己已有的棋谱作比对。在棋类竞技中,围棋的规则简单但棋局变化最为复杂,对机器的自学能力是很大的考验。而人工智能的意义,就是需要机器有自学能力。AlphaGo的表现很不错。
    中国发展观察:围棋人机对弈中,AlphaGo的表现凸显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怎样的优势和劣势?
    邬贺铨:机器拥有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这是人类所不能比拟的。但人类的思维过程又是机器还无法模仿和实现的。AlphaGo之所以能够战胜李世,靠的是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这些能力保证它能够在对棋盘后势的预见准确度和反应速度上,均远远超过人类对手。而李世3月12日在第四局中下出的所谓“神之一手”,恰是AlphaGo之前没有学习到的,或者按照AlphaGo的逻辑来看此着是不合理的,于是判断失误。它在深度学习能力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与人类对手的比赛,也是它不断“试错”、不断自我学习的过程。
    中国发展观察:人机对战中,前三局AlphaGo胜后,很多人说这意味着“机器战胜了人类”,有些恐慌或担忧。这种看法科学吗?
    邬贺铨:比赛前,AlphaGo用几个月时间学习了李世的所有棋谱,但它也不知道李世在第四局会下出此前没有过的“神之一手”。不能因为李世在第四局与AlphaGo交手时赢了,就说人类的学习能力高于AlphaGo。而即便李世五盘都输了,人类也还是胜过AlphaGo。
    我认为,机器永远无法战胜人类。就这场人机对弈来说,首先,李世是一个人,AlphaGo则集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智慧,况且李世一个人也不能代表人类。从另一个角度看,AlphaGo还是人设计出来的。所以说,不能说是它战胜了人类。AlphaGo只是人类设计的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产品,它的这种能力将来还会提高,但不能说它就能胜过人类。人类既然能设计出它,当然也能设计出可以制服它的东西。有人担心会不会像看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一样,最终机器人不听人类指挥了,但我认为,人类肯定能造出制服机器人的机器人。
    还需要指出,AlphaGo表现出高超的人工智能,但这是在一个有非常明确规则的对弈项目中。在同样有规则的交通领域,谷歌也做出无人驾驶车,获得了美国内华达州的驾照,安全行驶上万公里,但前不久出了碰蹭事故,而且是无人车负全责,这是因为它基于公路上的所有车都会遵守交通规则的思维和判断,导致了出现一般驾驶员在这样的车速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故。
    现在机器人在基于逻辑的理性思维上可以做得相当好,但感性思维与人相比差距甚远,机器人可以模仿、翻译,还可以推理,但机器人搞创作还未见到很成功的例子,也许会有机器人的文学评论家,但很难有机器人的大作家。
    中国发展观察:人类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是什么?
    邬贺铨:人设计机器人,研究人工智能,是以其为工具,希望它能替代人类去做一些工作,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比如,机器人可以从事一些危险行业,重复性、易疲劳的劳动,到环境污染严重或生存环境恶劣的地区工作,作服务老龄化社会需要的家居机器人等,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不必担心它会去抢人的一些工作岗位。
    中国发展观察:既然人工智能的研究目的是将其“工具化”,其自我学习能力也会逐渐进步,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应当被设置一个“天花板”?
    邬贺铨:机器人的自学能力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人类可控的。永远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是无止境的。芯片水平提高了,处理能力提高了,机器人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但这一切都会在人类的掌控之下。
    中国发展观察:人工智能目前发展到怎样的阶段?近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有怎样的图景?
    邬贺铨:这几年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有了非常大的飞跃。无人驾驶车、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都有了,这得益于计算能力和集成电路的进步,得益于大数据。有人说,2016年可能是人工智能起步的年份,我看这个说法也不为过。但指望人工智能达到人的智能水平,还做不到。
    短时间内,人类大脑的能力还不可能有飞跃性的提高,人类大脑的很多细胞也还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即便日后可以利用起来,这一天的到来也不会那么快。而到2018年,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将达到300亿个,人类大脑的细胞数也正是300亿个。一个CPU的芯片就涵盖了一个人大脑的细胞数,而未来芯片水平还会不断提高,机器人的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可以做到远远超出人类个体的大脑。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机器人的思维能力也能够超越人类。人对外界做出的反应,人的大脑在这一过程中是如何活动的,在科学层面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人类的思维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电信号传递过程,而是综合了化学、生物、物理等诸多因素。人类的思维过程更不是可以靠简单的二进制计算模拟的。
    目前的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也还是达不到人类思维的水平。如果它的思维水平到达了人的程度,加之比人更强的储存和计算能力,那么,它将表现出比人更强大的能力。它的思维能力是人通过设计程序、设计算法来教它,但人类目前还没有找出一种能让机器较好地达到人类大脑思考水平的算法。人类的思维不是机器人可以通过简单复制和模仿而超越的。
    中国发展观察:人工智能下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邬贺铨: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突破,首先有待于脑科学研究的进展。现在美国除了“大数据计划”外,还在力推“脑科学计划”。通过“大数据计划”积累数据,脑科学则研究如何分析这些数据。终有一天,人类会搞清楚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教给机器人,但目前看来,让外脑完全像人脑一样,在几十年之内恐难实现。其次在于深度学习能力的不断增强。再次是继续优化计算与存储能力,大幅降低成本,使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千家万户。现在有扫地机器人,但智能有限,它不能像人一样识别出哪个地方脏要扫哪个地方,甚至还记不住已经扫过的地方。难道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不了吗?它有AlphaGo能力的百万分之一就足够了,问题是增加智能后扫地机器人的价格就上去了。最后是机器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包括抗干扰性。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如何?
    邬贺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中国有一些较好的应用。特别是在翻译、语音识别、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方面,这是应当予以肯定的。中国的数据量不比人家差,我们的超级计算机也具备世界一流的计算能力,还吸引了一些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在翻译、语音识别等一些立足中文能力的人工智能应用方面,我们有了不错的起步。
    但是,在一些基础算法上,我们还是有差距的。全球范围内,在人工智能领域现在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超越美国,亚军则不清晰,未来我们能不能占据这个位置,现在还不好说。
    AlphaGo背后强大的研究力量令人惊叹,人家在这方面确实比我们棋高一着。目前看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研究领域还做得不够。
    中国发展观察:人工智能存在伦理问题吗?如一些科幻电影中所表现的,机器人实现较高级别的自我学习后,反而对人类造成伤害。
    邬贺铨:机器人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类教它什么它就做什么。它的深度学习能力,也是人类赋予的。它将来有可能具备更多的人类智能思维,但它没有道德思维,也不会有道德思维。即便是有了人的智能思维,也不会有人的道德思维。人类可以教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当然,这就存在好人教它做好事,坏人利用它做坏事的问题。
    机器人是工具,虽不可能战胜人类,但有可能被坏人利用。这个问题,只能靠法律和社会道德来约束。另外,机器人受控于软件,而且很多时候需要联网在线工作,它同样有被黑客入侵的风险。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应当在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框架内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最终考量的是人类社会未来的价值取向。人工智能,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类本身。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