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庆 徐金海
近年来,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正在逐渐由传统的主要依靠资源、劳动、投资的传统动能迈向主要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一时成为当前国内业界学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之一。那么,新经济的兴起有着什么样的背景?新经济又包含哪些内涵与特征?如何规避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泡沫风险?将新经济培育成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对诸如此类问题,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在实践当中更好地促进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新经济兴起的背景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这是“新经济”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当前,大力发展新经济正当其时,不仅能点亮中国信心,为中国经济成长注入新动力,弥补传统产业下沉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更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实现供需匹配、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提升消费品质、降低能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支点。新经济的兴起,不是偶然的一种经济现象,而是工业化进程到一定阶段,新技术革命等因素的必然结果。
其一,“新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每一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伴随着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的有机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是以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规模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经济的基本形态依然以规模经济为主。当前,以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经济的基本形态是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微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为了顺应“新工业革命”的浪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中国制造2025》《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新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新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新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是“新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经济在我国的兴起,是我国主动采取措施以顺应这一浪潮的结果。
其二,经济规律演变的自然结果。前两次工业革命,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源于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当前,“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新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源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已广泛安装,已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要素。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较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传统的资源、劳动、投资;但如今,中国的资源日渐枯竭、劳动成本优势不断丧失、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可见,当前中国经济如果再依靠传统动能保持高速增长而不因势求变,已不符合经济规律,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持续下去的。因此,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必然需要新动能带动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兴起,形成新的“S型曲线”,促使其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经济规律的演变有其内在的逻辑,新经济替代旧经济是技术进步推动的必然结果。
其三,中国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由此推动着城乡居民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主要注重物质产品的消费;如今,居民为了满足发展和享受的需要,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从消费物质产品迈向消费服务产品。中国居民服务消费的占比不断提升,正推动中国迎来向服务消费升级的新阶段。消费结构升级,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顺应消费升级的规律,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品升级换代。
新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经济的内涵
新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认为新经济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对于起源于美国的新经济概念如何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实业部门众说纷纭,大概形成了三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有人认为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有人把新经济定义为网络经济,有人把新经济等同于信息经济。三种说法各从不同视角正确地抓住了新经济的某些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特征,但都具有片面性。准确地说,新经济应是以上三种说法的综合。我们认为,新经济是信息技术、因特网与知识创新的集合,包括由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和制度创新共同催生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多方面内涵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这种经济形态的发展,将给传统产业带来颠覆性的改造升级。
正确理解新经济的内涵,还应避免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既不能简单地说新经济就是新兴服务业,也并非只有“互联网+”等时髦概念才算“新经济”。 新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泛、涉及一二三产业。
(二)新经济的特征
总体来说,新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是信息在线化。新经济是依托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态。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智能终端和APP应用是新经济的基础设施,这为一切信息的在线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来说,消费者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获取和分享海量的信息;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也会主动顺应这一趋势,收集、制造、处理以前未被充分利用的信息资源,竭尽所能将一切信息在线化,以满足上下游企业及最终消费者的需要。
二是渠道平台化。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最为典型的特征在于渠道平台化,平台是新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最大便利是去中介化,使渠道平台化成为可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经济也可称为平台经济。
三是消费个性化。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的突破是能源技术,在这种约束下,形成了标准化生产、大规模营销、无差异消费的经济形态。新经济的主要突破是信息与新技术,这使得经济可以顺应消费的个性化要求和结构的变迁升级。消费者日益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和小众化,注重对产品的极致体验。新经济发展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为主要特征的C2B商业模式,以满足个性化的消费者。
四是管理数字化。与主要依靠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为生产要素的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信息。信息成为生产要素,使得管理数字化成为可能;管理数字化的实现,也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正是新经济形态的独特魅力。
规避新经济发展的泡沫风险
“新经济”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推动美国实现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技术创新不断涌现,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几近疯狂,积累了大量的泡沫风险,但自2000年下半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大量的互联网公司倒闭破产,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经济。从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大力发展新经济,还应极力避免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泡沫风险。对我国发展新经济而言,为避免重蹈覆辙,有效规避新经济的泡沫风险,应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正确认识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新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一方面来自于建立在旧经济基础上的体制机制风险,另一方面来自于新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而导致的行为短期化,而行为短期化会带来投资者机会主义倾向,催生大量的泡沫。因此,有效规避新经济中的风险,应坚持将新经济的发展与旧经济的转型升级相结合,力争保持两者在发展中实现动态平衡,规避旧经济带来的体制机制风险;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采取科学有序高效的方式稳定新经济发展中投资者的预期,避免投资者的行为短期化。
其二,着力推动新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实体经济是国家的基石,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新经济难以进一步壮大发展。加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是壮大发展新经济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降低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成本;重点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相融合,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培育智能化、精细化和网络化的现代农业;推动互联网与新兴服务业相融合。
其三,政府应加大对新经济的监管力度。美国互联网泡沫的产生,与美国政府对新经济的发展采取放任自流、疏于监管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这表明,我国要实现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大对新经济的监管力度,为新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对新经济的投资,促进投资理性化和稳定预期,以避免资本蜂拥而上助推的恶性竞争和泡沫的滋长;制定针对性措施规范互联网金融等融资方式的发展,健全对资本市场的调控力度和手段;加强网络立法司法,确实保障网络安全。
推进新经济积极有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前提
虽然在我国新经济实现了井喷式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建立在传统经济形态基础之上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束缚了新经济的发展,不同管理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会阻碍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前提。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构建更为自由开放的新经济;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鼓励多方参与,推动多政府职能部门协调合作,探索建立多部门利益分配机制;正确地发挥政府在新技术导入期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工具,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和完善土地政策,优化用地结构,实施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用地政策。
(二)强化创新驱动是关键
新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强化创新驱动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大对支撑新经济形态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为其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保护知识产权,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处力度,推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国外先进的创新成果,为其提供广泛的市场应用空间;进一步加大落实“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并推动相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推动多部门合作,构筑鼓励创新的集成网络;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对具有创新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度奖励;改革体制机制,并进一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保障
新经济的核心是人才,尤其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新经济最重要也是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因此,大力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是促进新经济发展的保障。应促进教育制度创新,建立与新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为新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结合我国新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现状,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人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设与新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的课程,加强“互联网+”领域实验教学,普及网络技术;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重点加大对制约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的开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