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新常态的大逻辑研判经济形势,立足当前更着眼长远,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常态大逻辑,更加注重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长周期出发,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规律、着重“补短板”和改善民生,政策取向不为个别单项指标短期波动而频繁变化,坚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和精准调控,保持战略定力、创新和改善宏观调控, 深处着力、主动作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推进,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向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深入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宝贵经验、提高认识和把握规律,对于在未来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不断夯实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确保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视野看,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和重要举措,可以从改革、创新和法治三个维度进行总结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和健全法治,构筑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三大支柱”。
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新常态,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速换挡,本质上则是经济面临内在增长动能转换,经济结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经济政策需要深刻调整和转型。改革是释放制度红利、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无畏的政治勇气和坚定的改革决心,确立了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行动纲领,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主线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集结号。中央深改组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 全面深改积厚成势、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各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
5 年来, 党中央以超常的力度、智慧和魄力,统筹谋划改革任务,动真碰硬、狠抓落实,“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从政府自身改革发端,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着力打造公平公正营商环境“高地”,极大激发了人的创新创业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例,自2014年3月全面启动以来,营商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创业热情持续高涨,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改革后三年新登记企业数量增速比改革前三年大幅提高64.2个百分点;自商事制度改革至2017年8 月,全国累计新设市场主体超过5500万户(接近2013年底全国市场主体6000万户的总量水平),市场主体总量比此项改革前成倍增长。经济生态领域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相互协调促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改革的综合效能正有效转化成催生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强大合力,中国道路越走越宽。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创新
进入新常态后,我国经济传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随之改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可持续发展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动力迫切需要由原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双中高”目标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根本性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以创新发展引领的新发展理念。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战略要求、战略体系、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已成为国家核心战略和优先战略。
5 年来, 党中央高举创新大旗,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推进包含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人才聚集创新、国家治理创新和党的理论创新等在内的全方位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尤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 破解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难题、厚植创新沃土,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各类创新资源活力、凝聚创新合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双创”活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已成为新常态大逻辑的一个基本共识。通过改革创新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乘数效应”日趋凸显,正成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第一动力。
坚定不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改革创新需要敢于突破陈规,但也需要法治边界,“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同时,成功的改革经验和成果也需要通过法治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为落实改革创新要求提供法制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部署,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作为国家法律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协同推进, 着力提升党治国理政和拒腐防变能力,尤其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的总体框架逐渐成型,为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5年来,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局出发,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坚持废改立释并举,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开创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和党内严肃纲纪、强化监督统筹推进的崭新局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依靠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权力清单”界定政府和市场关系,从制度上确保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成为政府部门的基本遵循,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自觉和能力明显增强。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和开放的市场环境,为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法治正在以其独特的力量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提供重要动力。
全面构建中国经济“新常态三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创新和法治这一宏伟的时代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不断打出改革、创新、法治的“组合拳”,改革红利、创新红利和法治红利不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改革是推进创新和法治建设的根本途径和本质要求,推进创新、健全法制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创新是深化改革和健全法治的基本逻辑和根本手段,深化改革和健全法治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法治是深化改革和推进创新的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改革和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建设又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为改革创新创造适应的制度环境。
改革、创新、法治具有深刻的内在同一性,三者互为表里、相互促进、耦合支撑,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三角”。改革、创新、法治全面协调推进,通过“新常态三角” 着力打造更加“有效的市场”和更加“有为的政府”,为中国经济平稳跨越新常态、实现“双中高”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正有力推动中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财达证券
Visi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