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在疫情后恢复和增长的关键策略。
  •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改变了汽车行业的格局。
  •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商业模式。
  • 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人工智能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正推动着生产力的革命。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使家庭生活更加便捷和个性化。
  • 全球疫情的逐渐缓解使得经济复苏成为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网络安全的挑战促使全球加强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智能诊断和机器人手术,正在改变治疗方式。
  • 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带来新机遇。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加大了对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 吴起:一个孤独的改革者

    吴起:一个孤独的改革者

    0

    陈忠海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吴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在战国时代,他与孙武齐名,创造了至今都让人难企及的惊人战绩,同时他又是与商鞅齐名的改革家,在楚国领导的改革比商鞅在秦国推行的改革还早了22年。也要看到,吴起的一生充满了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投机者,是“卑鄙的将军”,那场改革为他带来了悲惨的结局。

    名将之路

    司马迁似乎不太喜欢吴起, 认为他“刻暴少恩”,但仍然把他与孙武、孙膑在《史记》中合为一传,这主要是因为吴起确实取得了十分骄人的军事成就。

    吴起是战国时代的卫国人, 少时“家累千金”,但仕途不顺, “游仕不遂,遂破其家”,引起乡党耻笑,吴起一怒之下“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之后与母亲诀别,誓言:“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吴起到了鲁国,拜曾申为师, 曾申的父亲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所以吴起在鲁国学习的是儒术,或许想利用这个来博取功名,但他的特长还在用兵上。不久齐人攻打鲁国,鲁穆公想起用吴起为将,只不过吴起娶齐女为妻,因而受到猜疑,吴起“欲就名,遂杀其妻”,得到了将军之位,之后率领鲁国军队大破齐军,初步显示出名将的风采。

    这时有人向鲁穆公进言:“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穆公因此又犹豫起来,最后“谢吴起”。

    有功之臣受到了不公正对待, 吴起的办法是再次出走。他听说魏文侯重用贤才,于是来到魏国。魏文侯问李悝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悝回答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于是拜吴起为将,让他率兵攻打秦国, 攻占了秦国的西河之地,任命他为西河郡守。

    吴起善带兵,“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有个士卒生疮,吴起亲自用嘴为他吸脓, “卒母闻而哭之”,所以吴起麾下的士卒个个愿意死战。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派50万大军攻打魏国,吴起率领没有立过军功的5万人就将其打败。

    据《吴子》统计,吴起指挥的大战有76场,其中全胜的有64场, 余下的也尽是平局,这种惊人战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尉缭子曾说,只要给吴起7万人马,他就能纵横天下, 没有人任何国家和军事集团能将其打败。

    唐朝开始设置武庙,以周朝开国丞相吕尚为主祭,仅选十位不同时代的名将配列左右,吴起是左列的第一人。

    投身改革

    吴起效力魏国的这段时间, 魏国正在国相李悝的主持下推行改革,吴起也参与其中,他的改革活动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

    在此之前,各国一直沿用的是动员兵制,有战事时临时从百姓中征召士卒,吴起首创了募兵制, 也就是所谓的“武卒制”,士卒不再临时征召,而是在平时通过选拔组建,实现了“农兵分离”。《荀子》一书曾介绍吴起选拔士卒的一种办法:让被选者穿上三层护甲, 头带铁盔、腰配剑,再肩扛长矛, 背负十石弓和五十支箭,还有三天干粮,带着这些负重如果半天时间能“趋百里”就中选,一旦选中, 将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等待遇,立功后还能迅速获得军职升迁。正是由于有这些先进的制度,当时的魏军十分强大。

    但吴起的事业没能在魏国发展下去,原因是支持改革的魏文侯死了,对改革有不少看法的魏武侯继位,还有人忌妒吴起的军功和地位, 想方设法排挤他。吴起感到再待在魏国很危险,于是找机会离开了。

    这时南面的楚国正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楚国曾是春秋时代的大国之一,战国初期楚惠王在位时也曾取得过辉煌,但之后楚国内政、外交均陷于衰败。从外部看, 韩、魏、赵组成的“三晋联军”接连攻打楚国,楚国节节退败,丢失了大量土地,靠着“厚赂于秦”的办法争取到秦国的支持,这才勉强不至灭国。从内部看,屈、景、昭等世袭大贵族在楚国拥有很大势力,他们占据要职,对下盘剥、欺压百姓,对上架空君王。

    公元前402年楚声王为“盗”所杀,其子楚悼王继位。楚悼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想改变内外窘境,但苦于楚国没有这样的人才。恰在这时,吴起因在魏国无法立足而来到了楚国,楚悼王大喜,立即重用了吴起。

    吴起是一流的名将,威名早已传播列国,但在楚悼王眼中,当时楚国存在的主要问题还不在军事方面,楚国还不具备借用吴起的军事才能去攻城略地的条件,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政治、经济方面的问题。楚悼王先命吴起去守宛地,吴起在这里推行了他的改革,包括重用贤能之士、改革吏治、裁汰庸碌无能之人、整治贪腐、推行耕战等,很快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这次“改革试点”,楚悼王进一步确认了吴起的才能,更加坚定在楚国全境推行一场综合性改革的决心,于是把吴起召回郢都, 任命他为令尹,这一职务相当于国相,让他全面主持改革。

    打击权贵

    战国初期有三场大的改革,分别是李悝主持的魏国改革、吴起主持的楚国改革和商鞅主持的秦国改革。它们面临的改革任务其实大同小异,要解决的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政治、经济问题。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悄悄发生了变革,亟需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制度重建。

    所以,吴起在楚国推行改革的许多做法与李悝、商鞅相似,比如强化法令、移民垦殖、奖励耕战、抚恤庶人、富国强兵等。吴起还发挥他在军制改革方面的特长,将“武卒制”移植到楚国,还加强了都城的城防,将原来的“两版垣制”改革为“四版垣制”,也就是将城墙的高度增加一倍,并作为一项法令。

    这些改革措施很快见到了成效,楚国内部出现了“私不害公, 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局面,虽然有过誉之辞,但总体来说楚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吴起是在楚悼王十九年(前383年)前后开始推行改革的,到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 时楚国已经有能力主动向对手发起进攻了。当年楚国军队攻击魏国, “战于州西,出于梁门,军舍林中,马饮于大河”,此处的“大河”即黄河,春秋时代楚庄王也曾“饮马黄河”,是其名列“春秋五霸”的标志性事件,现在的楚国似乎又回到了鼎盛阶段。

    但相对于之前的魏国和之后的秦国,此时的楚国存在更为复杂和严重的问题。楚国在“马饮于大河”的同时面临着内部的种种掣肘。由于世袭贵族权势太大,造成“大臣太重,封君太重”的局面, 楚国虽然幅员辽阔、土地众多,但土地和财富多掌握在贵族们手中,国家仍难以强盛,贵族们不仅在经济上享受特权,在政治上的权力也很大,形成“上逼主而下虐民”的格局。

    由于有在宛地的实践经验,吴起对这些问题也十分清楚,在分析改革面临的艰难形势时,吴起曾对楚悼王说:“荆所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

    虽然明知不可为,但吴起还是以极大的勇气推行着改革,并把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放在破除特权上。在楚悼王的支持下,他推行了一系列打击权贵的措施:规定凡已传了三代以上的旧贵族,将其爵禄收回,取消对其按例供给的制度;没收贵族多余的财产,将一部分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地垦荒; 任用贤能的人才,“罢无能,废无用”,“塞私门之请”,裁汰“不急之官”;削减官吏的俸禄,用省下的钱“抚养战斗之士”。

    准确地说,吴起推行的这些措施应该属于“变法”,“变法”虽然也是改革的一种,但由于要触动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以较一般的改革要难得多。吴起推行的这些措施针对的是那些势力强大的权贵阶层,这才是这场改革的“重头戏”,它们能否顺利推行下去关系到这场改革的成败。

    反攻倒算

    吴起推行的这场改革虽然有楚悼王的全力支持,但在楚王以下的各个层面上均遭到了抵制。楚国贵族们反对最为强烈,他们“皆甚苦之”,贵族屈宜臼攻击吴起改革是“祸人”,是楚国的灾难,甚至批评支持吴起的楚悼王“逆天道”,那些被吴起剥夺了世袭贵族特权的人、移往偏远地区的贵族以及被削减了俸禄的官吏,无不对吴起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

    改革面临的特殊形势和任务,造成了这场改革在策略和方式上与商鞅改革有所不同。商鞅主持的改革更多内容涉及普通百姓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属于“自下而上”式的改革;而吴起主持的这场改革是“自上而下”式的,其基础不如商鞅改革稳固,有些改革措施不能惠及百姓反而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因此还会遭到百姓的反对。比如“四版垣制”就加剧了百姓负担,《吕氏春秋》说“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

    这也是一场不彻底、不全面的改革,即便在破除特权方面也如此。商鞅改革中以强力手段废除井田制,坚决镇压了一批反对改革的旧贵族,因而改革较为彻底。但吴起改革在这方面也显得不够,对于反对改革的一些旧贵族和官吏,也只是把他们迁移至偏远地区、削减俸禄而已。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种可能是吴起以及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权威还不够,只能被迫选择妥协;另一种可能是,吴起想用妥协的态度换取贵族势力的支持,让他们不至于激烈地反对改革。考察吴起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一个“识时务”并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正因为如此,也许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问题在于,在现实利益面前妥协并不能换来对手的支持和配合,这使吴起成为一位孤独的改革者:在改革中失去特权的贵族反对他、诅咒他, 被削减了收入的各级官吏暗中抵触他,由于改革不坚决、不彻底,普通百姓在改革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实际利益,因而对改革是麻木的,因为个别改革措施而使利益受到影响的一部分人,则对改革产生了反感情绪。

    唯一支持吴起的人是楚悼王, 不幸的是,吴起推行改革还不到三年,楚悼王就死了,楚悼王二十一年(前381年),也就是楚军“马饮于大河”的这一年,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楚悼王命吴起率军去救赵国,吴起率领的楚军横扫中原, 胜利地完成了任务,但还没有归师, 楚悼王就死了。吴起到郢都后进宫料理楚悼王的后事,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终于等来了机会,他们纠集在一起突然向吴起发起攻击。

    一代名将竟保护不了自己,他在宫中四处逃奔,最后来到灵堂, 扑倒在楚悼王的遗体上大喊“群臣乱王”,对他恨之入骨的贵族们没有因此住手,他们继续射箭,不仅当场射杀了吴起,而且也射中了楚悼王。

    楚悼王的儿子楚肃王继位,虽然以射伤国君遗体的罪名诛杀了作乱的贵族70余家,但对吴起推行的改革也不再提了。

    Visits: 2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