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工
近年来,由于全球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国际经济缓慢复苏、下行风险犹存,导致保守主义思潮和孤立主义情绪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各方对全球化走向和前景感到迷茫困惑。而当全球发展形势阴云密布,国际地缘政治变数增大、乱象增多之时,中国却成为世界经济“重霾”之下持续闪亮、异常稳定的“明灯”。面对一个冲突动荡不断、危机挑战频发的世界, 各国人民更加乐于听到中国声音, 企盼从中国方案中找到对总体方向和发展出路的启发;国际社会尤其希望可以从中国发展经验中探寻到有益养分,期待中国可以为世界拿出诊治病灶、清除顽瘴痼疾的“药方”。
对此难题,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提出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来应对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治理低效。中国坚定认为,经济全球化虽然遇到波折和出现起伏,但有关国家不能因噎废食、以偏概全,“反全球化”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全球化在各国之间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联,大家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携手共进,才是治愈全球发展“顽症痼疾”的唯一良药。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 “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的手中, 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倡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演变和主旨精神
“命运共同体”是指由存在着诸多差异的国家、民族所组成的, 命运攸关、相互依存、利益联结的国家集合体。(陈须隆,2016) “命运共同体”概念首度出现于2011年9月出版发行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书上提到“各国应以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新观点、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一年后的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文本报告中再度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词汇,文中指出:“人类共处一个地球,大家同在一个世界。要倡导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方合力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各样挑战”。随后在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作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场域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7月, 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期间,在国立首尔大学发表《共创中韩合作未来同襄亚洲振兴繁荣》重要演说时谈到,“我们要团结亚洲各国并肩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分享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果,既注重量的积累、又偏向质的提高,结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时,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演讲,指出“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 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这些时代命题需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加以破解,对此难题中国方案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大家一起实现共赢共享”。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第2344号政治文件中,敦促各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在国际社会已形成共识,并开始朝着构建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向发展,未来必将在推动国际社会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017年5月,习近平在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里,再度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2017年9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期间,习近平参加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时,在作题为《深化互利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发言中表示“一花不是春, 孤雁难成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相似的发展任务,中方邀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出席这次对话会,目的就在于共同构建广泛的发展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各国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由上可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系列讲话表明,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统领中国外交工作的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 也是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观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可知,该理论是汇聚古今中外的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深度融合的结晶。它的推出绝非随机巧合的偶然事件,而是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的必然产物。概括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是对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等思想理念的进一步提炼概括和凝聚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等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体”理念汇总、归并、糅合在一起。其中,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前提和基础, 主要强调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对接融合,更多偏重金融、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领域;责任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是要求和手段,主要强调在安全合作领域的“胸怀天下、立己达人”,认为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上大家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各方都必须承担起应尽的历史使命和角色担纲。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涉及双边、周边、区域和多边等四个不同板块层次,将四个空间范围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首先,双边关系是国际对外交往的基本形式和国家关系的基本内容。中国通过与巴基斯坦、俄罗斯、韩国等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中国与特定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王存刚,2017)其次,对于任何国家而言,周边环境都是影响本国兴衰存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紧要当口,“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 的构建与中国发展形成重要的正和关系。事实上,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对外合作七个方面的战略布局中,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便被排在首席要津的位置。再次,习近平在出访东盟、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时,分别提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是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推动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打造携手共进的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开始不断在区域维度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表明中国牵手地区发展、整体合作意愿持续提升。第四,随着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稳步推进,面向全球层面和多边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轮廓雏形日益显现。伴随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二十国集团峰会,以及世界经济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重要国际舞台和多边场合宣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味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要览的“命运共同体”理论最终成型。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多边维度命运共同体,再到世界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内涵引申和外延拓展两个方向上,建立起依次递进、逐次跟进的逻辑关系和学理体系,日益形成多层次、跨时空、立体化的格局构架。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策举措和中国方略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系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精髓所在。十八大以来, 习主席已经在不同场合数十次详尽论述和深刻阐释这一新理念新提法,“命运共同体”业已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的“高频词汇”和“行动指南”。 “时移世易、俗与世变”谓之道,当今世界正处于旧秩序即将死亡、新秩序尚未建立的过渡转型时期,正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问题,“命运共同体”思想可谓应时而出,不仅为世界各国建立全球体系新秩序开启了一扇宝贵的机会窗口,也为人类社会探索国际制度新模式擘画了美好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如何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实施和构建,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经济发展、政治安全和思想理念三个维度着手用力。具体来说,那就是以“一带一路”为经济发展维度的重点任务和关键抓手,以建立结伴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 为政治互信的前提保障,以促进中国发展理念与国际现实环境联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一)“一带一路”对外合作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先任务和主要抓手。“一带”是习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初衷是在上合组织安全合作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就是要为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平台。“一路”是习主席在印尼提出的,主要是要解决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南海的争端,为双方合作找到一个契合点,缓和地区冲突、寻找新的合作框架。“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部署的形象概述和高度凝炼,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跨洲际、泛区域、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倡议。“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是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部署谋划,更是实现中国与沿线及相关各国互补共进、协调发展、多方共赢的综合系统工程。“一带一路”建设以推动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突出“国际产能合作”与“互联互通”两大任务为重点,力求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继续深入对接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因此,“一带一路” 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伟大实践,其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国际社会和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自该倡议提出4年多来,中国与许多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对接,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2017年5月,中国首次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共有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1600多名代表出席,总计签订5大类、76 大项、270多个合作意向文件和务实成果,形成国际社会纷纷点赞、多国政府积极响应的良好局面。
(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伙伴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渠道和具体路径。经济全球化开辟了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促成以政治军事为中心的传统安全观向以经济社会为中心的新型安全观转变,国家安全开始从生存层面向发展层面倾斜。(杨青, 2 0 0 7)随着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的淡化,使用战争方式和诉诸武力手段的禁忌增多,军事权重与零和思维不再是国际社会的通用法则。归根结底,在各国相互联接更为紧密的全球化时代,世界真正需要的不是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的“孤身英雄”,而是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合作伙伴。正因如此, 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和同所有国家开展友好合作的努力方向。2014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随后在2015年初,王毅外长在媒体发文时将“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列为年度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成果之一。在此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完善,对外开放、互利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入,不仅为国内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战略支撑,也向国际社会贡献了重要的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中国提出的“新型伙伴关系”理念是经验总结基础上的创新成果,具有“不预设假想敌、不针对第三方” 的特点,既承袭中国外交的一贯宗旨原则,也符合顺应人类社会、国际体系的发展趋势和普遍期待。中国不仅是新型伙伴关系的理念倡导者,更是负责任、有行动、敢作为的政策实践者。据统计,十八大以来,中国相继新建和提升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伙伴关系,伴随“朋友圈”的不断壮大,中国“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日益成型。截至当前, 中国已同90个主权国家、7个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起97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覆盖世界上主要国家和重要地区。
(三)推动中国成功经验和发展理念与世界各国“齐受益、共分享”,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题中之义。中国从一个贫弱穷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励志故事”和发展经验,致力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韧劲耐性,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之路具有很强的借鉴参照价值。中国过去几十年的政策实践和建设成就,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和经验,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不仅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更愿意同大家一起分享中国的成功“秘笈”和致富“法宝”,让更多国家了解和认同中国道路,使更多国家从中国优异成绩中汲取有益营养和财富源泉。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中国能够取得辉煌的发展业绩和建设成就,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始终不渝地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认定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既积极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同世界各国的互益共赢,将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成果扩散效应,有效运用到各国共同进步上、转化为全球发展的现实收益。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发展动力、体制活力,既是中国力量增长的主要来源,也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中国以立足自身体制机制改革和倡导创新增长为基准依归,倾向于而不是寄托于全球多边发展机构和世界经济组织的先进治理理念与经济发展模式,既贴近实际又方便可行、既造福本国人民又助益他国发展,对大多数仍然处于道路探索实践和纠偏试错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适用性强、参照度高的选择路径和有益尝试。
把握“最大公约数”, 圈画“最佳同心圆”
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着愈益紧密、深度交融的互动联系,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发展基础上的本国发展。为此, 中国围绕21世纪世界秩序和整体利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全新理论,这个“共同体”是21 世纪诸业态、各要素的集大成者, 为国际关系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一个新指向,为处于困惑和选择中的世界秩序发展道路开辟了一片新愿景、做出了一份新贡献,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和勇敢创新。
中国大力倡导和施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表明中国在看待和思考多元文化共生互容、多种空间共存并置的全球治理事务时, 不是采取退缩逃避态度指望他国承担责任、自己却只想“搭便车”, 或是更多仅限于关注与己方相关议题、只顾打扫自家“门前雪”,而是以中国肩负的使命任务和认领的职责分工为依归,身体力行、亲历亲为参与促成国际热点的处理和争端解决, 率先垂范、推己及人引领世界经济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前进方向。同时,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周边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指引,推动求解全球治理难题的列车沿着基准航向和正道前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让中国梦同世界梦相融相通、相得益彰的必选之策。
因此,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不仅反映了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追求,同时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和平发展的共同诉求,体现了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通约性,把握住凝聚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圈画出覆盖世界各国人民需求的最佳同心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