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正是因为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了“三个大幅提升”:一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成为GDP超过80万亿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总量稳居世界第一,成为13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是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大幅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三是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经济增长从过去主要由出口拉动,转为出口、进口共同拉动,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去年GDP增速达到6.9%, 这是自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首次加速,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成绩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扩大对外开放。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高度重视,是立足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最鲜明特征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在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注入新动力。从国内看,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开放带来大发展。从国际看, 我国作为占全球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每年为全球带来近2 万亿美元的货物出口和5000亿美元的服务出口,对外开放大门多打开一点,就会为全球市场带来巨大增量。我们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由经贸大国迈向经贸强国。具体来讲,在区域上,要加快内陆地区的开放步伐,借鉴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经验, 优化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本,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在行业上,重点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逐步放开金融、保险、电信、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开放从制造业单一动能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在方式上,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作用,推动自贸试验区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把成熟可行的经验在区外复制推广,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进一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提供高品质产品。过去中国是“世界工厂”,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现在我国已难以像过去那样为世界提供大量低价产品。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国民需求向个性化、多元化、高端化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将发展重点由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转为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从供给侧来讲,一方面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向世界输出更多的中国品牌、中国智造、中国标准和中国模式,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生产和消费清洁化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创新体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需求侧来讲,一方面要打好脱贫攻坚战,通过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人民群众预期,释放消费能力。另一方面要运用质量、技术、环保标准等对项目投资实行准入限制,改变过去“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围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引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项目,推动中国经济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
三是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倡议, 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切入点。对内来讲,就是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对接,同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沿边开发开放相结合,推动中国经济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平稳运行。对外来讲,就是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深化“五通”交流合作为重点,积极对接有关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从全国各省区市发展情况看, 经济总量位居前十的省份和GDP超万亿元的14个城市,都是开放型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十七年半,正是福建由海防前线变为对外开放前沿的时期,他在担任福建省长时说过,“对外开放兴,福建兴;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福建兴旺繁荣的机会越大”。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经济年均增长12.4%,居全国第2 位;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的第23位跃升到第10位,人均GDP由第25位跃升到第6位;2017年GDP增长8.1%,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这些成绩都得益于福建是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宏伟蓝图,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赶超目标,不断把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当前,全国各省(区、市)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全面对外开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开放格局。从福建的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人文优势等方面看,新时代八闽大地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可以“三个福建”为载体,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建设“陆上福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优良深水港湾众多,民营经济发达,是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福建发展,支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进一步凸显了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要发挥“多区叠加” 优势,对标国际先进规则,聚焦商事、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世界500 强、民企500强、台湾百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加快外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供给,借力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效扩大进口,建设贸易强省。二是建设“海上福建”。福建的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要发挥海洋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动海丝核心区建设,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经贸合作、海洋合作、人文交流,加强港区、航线和联运通道建设,推动海丝与路丝对接,构建以“一带一路” 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是建设“海外福建”。福建是著名侨乡,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华侨华人达1580万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1/4,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总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海外闽籍社团约2000个, 是福建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与纽带。我们要加强与海外乡亲,特别是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社团新骨干等侨界新生力量的沟通联络,更好地汇聚侨心、侨智、侨力,与各方携手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海外华商与国内企业在港口、交通运输、产业园区、能源开发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努力打造丝路明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中国经济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促进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作者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是作者1月27日在“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8”上的发言, 文稿由作者提供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