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晓伟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展,对全国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西部大开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首先,生态建设扎实进展。西部地区是我们国家的屋顶和水塔, 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西部的重点生态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稳步推进。目前,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公益林10.6亿亩,占全国总和的65%,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为175.8亿元,给予西部地区的资金占60%。西部地区的禁牧草原面积共11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 亿亩,中央草原补助资金187.6亿元,西部地区占96%。近年来,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
其次,民生保障明显改善。近年来, 西部地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决兜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 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目前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已经下降到1 0 % 以下, 农村三级卫生机构建设稳步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明显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再次,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十八大以来,已经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规模3.75万亿元,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西部地区的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 . 4 万公里, 其中高速铁路7 6 1 8 公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 万公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能源工程相继竣工,金沙江梯级水电站以及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建成并发挥效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移动互联网覆盖面不断扩大。
最后,经济活力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持续优化, 近五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7.3%增加到46.7%,有超过一半的西部省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步成形,特别是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西部地区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中欧班列快速发展,目前西部地区累计开行4579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47%。
西部地区发展遭遇的困难
2003年到2012年,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商品逐渐成为我国居民消费的热点,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能源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进而导致对能源原材料需求的快速增长, 拉动了能源原材料大省采掘业和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 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明显加快,极大地带动了包括内蒙古、陕西等省份的经济增长,以能源原材料大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增速逐渐加快, 在全国区域增长格局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内蒙古、陕西等西部能源原材料大省占全国GDP的比重大幅上升; 而东部沿海的上海、广东、北京等省市成为占全国GDP比重下降最多的地区(参见图表)。
而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进入新阶段后, 全国经济平均增速迅速从两位数下降到目前的不到7%。在整体经济形势发生大转变的条件下, 不同地区的表现大不相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逐渐适应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在创新和转型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企稳,占比明显增加。原先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内蒙古、陕西等省份在经济整体放缓、产能过剩的环境下表现欠佳(参见图表)。
近期,西部地区面临着比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投资明显下滑,带动整个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西北地区投资下滑严重。在我国总体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 当前西部地区发展面临着多种制约, 中低端制造业竞争非常激烈,中高端制造业技术门槛又较高, 基础设施的投资也面临土地、资金等各方面制约,投资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导致投资空间承压和投资下滑。
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适应发展规律, 不断调整、与时俱进
纵观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空间格局演变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人口、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向部分地区集聚,在全球范围内如此,在一个国家里如此,在一个具体地区内亦如此( 参见图3 ) , 中国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目前, 世界上有一半的国家其国民收入的1 / 3 集中在不到5%的国土, 有四分之一的国家其国民收入的1 / 2 来自不到5%的国土(W o r l d B a n k, 2009)。
长期以来,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将“区域协调发展”等同于“区域同等增长”,试图通过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办法来缩小不同地区间居民的生活和福利水平差距。由于地区的发展带来经济的集聚,必然导致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在这种状况下,不得不采取各种扭曲的办法来人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从而带来了效率和生态的损失,这在以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措施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事实上,一方面,经济增长在地区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任何在空间上均衡分配经济活动的意图最终只会阻碍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地区间的不平衡增长和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可以并行不悖,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财力平衡基础等多种手段,可以实现不同地区居民所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福利水平差距,同时实现地区增长的经济利益和地区公平的社会利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 地区之间最早出现趋同的是家庭基本消费领域,其次是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最后是工资和收入领域。
今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要更加注重抓好大保护,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显然,在我国发展新阶段和新形势下,对于西部大开发也提出了新定位和新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也需要不断调整思路,顺应区域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迈向新的征程。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