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可持续消费和环保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引起了全球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
  •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教育体系。
  • 数据隐私成为数字时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
  • 环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 环境可持续性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普及改变了全球支付体系。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资溪县杨坊村:面包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资溪县杨坊村:面包产业撬动乡村振兴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流传极广的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欧洲电影时常出现的一个场景则是:中世纪的古堡,衣着华丽的贵族在享用面包和红茶,悠闲惬意。在这里,“面包”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物质需求,也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更成为优雅格调的组成部分。

    时光流转到今天,不仅在俄罗斯和欧洲的法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缅甸等更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来自中国的资溪面包一席之地。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这个在2006年被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烘焙业公会授予 “面包之乡”称号的县域,将面包的“中国制造”推向了全球。

    涉足国际、开疆拓土的背后, 是一连串沉甸甸的数字:来自资溪县面包产业办公室的数据显示,目前资溪面包产业年产值逾200亿元, 从业人员逾4万,在国内1000多个城市开出店面逾16000家,为资溪当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60%的份额。

    资溪面包,始于杨坊。30多年前,资溪县马头山镇杨坊村村民张协旺、钟启文两人一前一后率先投身烘焙行业,资溪面包的故事由此开启。其后,从学习制作技艺到选址开店经营,“亲帮亲,邻帮邻”“一姓带一村,一村带一镇, 一镇带一县”,面包产业不仅带动了资溪的经济发展,还对周边的金溪、贵溪等县(市)产生辐射效应,越来越多的乡民靠烘焙过上了幸福生活。从此,小面包走向大世界,一个产业造就一方富裕。

    面包产业撬动了兴农引擎,杨坊村也由此被誉为“中国面包之乡第一村”。除了产业和富裕,杨坊村在生态、乡风、治理等领域,也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实践。这一切是如何实现的?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走进杨坊村,试图全面解析这一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村庄发展样本, 以期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

    从路边店铺到“资溪面包” 

    坐落在武夷山脉马头山原始森林深处的杨坊村,峰峦秀美,万木吐翠,或劳作或休憩的淳朴乡民, 潺潺溪水间的鸡鸣犬吠,令这里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只是千百年来,崇山峻岭隔绝了外界喧嚣,也挡住了现代经济的讯息。

    1980年代中期,这种隔绝被在杨坊村出生成长的张协旺打破,面包开始成为杨坊村的标签,直至今天。现任资溪面包行业协会会长、江西省面包商会名誉会长的张协旺“是资溪面包的创始人”,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采访时,资溪县面包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曾长华这样说。

    作为创始人的张协旺,与面包结缘的过程也非一帆风顺。1980 年代中期,张协旺在福建漳州武警部队任给养员,在做好部队采购工作的同时,他非常希望学到一技之长,为退伍之后的生活做准备。但是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适合? 张协旺一直在思考和寻找。彼时, 借由地利优势,台湾地区先进的烘焙技术已经传播到漳州,街边面包店生意十分火爆;张协旺采购回来的这种松软可口、花色繁多、价格适中的舶来食品,也令战友们赞不绝口。瞅准了机会的张协旺当机立断,决定学习烘焙技术,退伍后开面包店为生。

    未成想,心气满满的张协旺到他常去采购的面包店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愿望,却被店主一口回绝。漳州地方不大,店主不愿培养一个竞争者。几次三番求而不得,张协旺也没有放弃。最后,在国家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政策和部队领导的直接支持下,即将退伍的张协旺终于得到学习烘焙技术的机会。

    1987年,已有烘焙技艺傍身的张协旺退伍,和战友洪涛一起在江西鹰潭开出他的第一家面包店。经受了初期资金压力和体能压力的考验后,这家店1988年的盈利达到3 万元。其后,张协旺扩大了经营规模,回乡召集了十几个农村青年前来帮工,他们上品种、抓质量、改包装,生意越做越好。1994年,张协旺创立了协旺浩恩(南京)食品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经发展成为集生产、贸易、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专业烘焙食品服务平台,下辖4 家公司,年产值突破2亿元。

    张协旺将杨坊村带上了烘焙之路,钟启文则是资溪面包如今的领军人物,两人同为杨坊村人,之间也颇有渊源。1980年代张协旺入伍时,钟启文是送他参军的村民兵连长。1989年,为改变家庭生活贫苦现状,受张协旺启发,25岁的钟启文卸下村干部职务下海经商,辗转开启异乡的传奇面包创业之旅。

    如今将面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钟启文,回想起早年创业的艰辛依然十分感慨。学到手艺后,钟启文1989年在江西广昌开出他的第一家面包店,“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待店铺运转良好,便交由家人亲戚打理,他则奔赴下个城市寻找商机。伴随这种创业模式,那些年,不止在江西,湖北、四川、海南、山东、浙江等省份的20多个城市都留下了钟启文打拼的汗水, 整个家庭在他的带领下,纷纷走出大山,进军烘焙行业当老板。

    除了家人亲戚,钟启文也不忘家乡父老乡亲,无偿向杨坊村民传授培训面包技术、无偿提供资金扶持开店创业,带动村里更多群众致富。2001年,钟启文在杭州投资1500多万元创办杭州艺发食品有限公司,把老家村里待业青年带到自己的公司就业,先后解决了杨坊村30多名青年的就业问题。

    杭州艺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钟启文在烘焙行业上游的布局之作。如今,这家企业提升为浙江金澳艺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由单一的鲜奶油拓展至烘焙油脂等多元化产品,在行业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在布局全产业链之外,钟启文烘焙事业的着力点更在于打造“资溪面包”这一品牌。多年来, 资溪走出的烘焙师傅将大大小小的店铺开遍了大江南北,但在烘焙行业始终缺少像“沙县小吃”这样统一、集聚的品牌效应。2007年,钟启文成立绍兴市资溪面包有限公司(2017年更名为浙江资溪面包有限公司),成为打造“资溪面包”品牌的起点。这家集面包、蛋糕、中西糕点、中秋月饼等产品研发、生产、直营连锁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烘焙企业发展至今,已拥有100多家“资溪面包”品牌直营店,建有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央工厂,员工800多名,成为当地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技术含量最高的烘焙企业,也是江浙一带最知名的烘焙企业之一,整合品牌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实力逐渐形成。

    从1980年代与面包产业结缘, 到烘焙店铺遍布大江南北,再到烘焙行业全产业链布局,以及“资溪面包”的品牌建设,从杨坊村走出来的张协旺、钟启文不但在个人事业成功后反哺了家乡的村庄,更为资溪县面包产业的整体发展积蓄了力量。

    面包产业升级,杨坊先行先试

    “面包之乡,纯净资溪”。“面包之乡”是资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也是其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位于资溪县城的面包文化广场,已经成为资溪县的新地标。面包文化节期间,这里热闹非凡。《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一行看到,面包广场中心,六座镶有中国传统云纹图案的基柱擎起巨大的金色甜甜圈造型雕塑,似乎在昭示面包产业在资溪的重要地位。而在资溪面包烘焙学院,来自多个省份和地区的年轻人正在一招一式认真地学习烘焙技艺。

    曾长华向本刊调研组介绍, 2018年11月,资溪县委、县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面包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给资溪县面包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 

    把“资溪面包”的发展从目前为“面包行业服务”向“面包食品产业链实体化”转变,将“中国面包之乡”打造成“中国面包之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5—8年的努力,“资溪面包”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力争有1家面包上市公司,孵化2—3家拟上市面包公司,实现全国“资溪面包”品牌连锁经营店1万家以上,实现产值30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年产值100亿元的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 初步建成面包特色小镇,年培训各级专业烘焙人才3000人次以上,引进烘焙行业高端人才10人以上,促进面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5月,中国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项目、费歌肉松项目、农商银行授信10亿元项目、金城制冷设备项目、奥昆食品加工项目等5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中国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按照“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要求, 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1000余亩,集面包食品加工、烘焙技术培训、面包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园区、集中采购贸易等为一体,涵盖“资溪面包”品牌的全产业链。

    曾长华介绍,这是资溪县升级面包产业引资、引智、引产品,全方位拓展市场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入驻产业城从事面包原材料加工、机械设备制造、食品包装、技术研发等工作的企业,政府实行政策倾斜支持,以构筑面包产业链,实现产业高度聚集,使资溪成为全国烘焙产业的聚集地。对重大项目,还将实行“一事一议”。

    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的运营主体——资溪面包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正是钟启文。去年以来,他一直在为这个产业城的建设忙碌奔走。“在烘焙行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产业链,也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模式”,钟启文说,将按照“做实主业链、扩大副业链、健全供应链”的思路,计划总投资30亿元,着力构建涵盖全产业链的产业集聚区。本刊调研组一行实地看到,产业城主体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下一步,如何围绕冷冻面包、油脂、馅料、预拌粉、巧克力、包装等主副产业链精细化招商,如何在烘焙行业全产业链条中孵化新的企业,是他思考的重点。

    钟启文说,无论是打造“资溪面包”还是产业城的建设,都不只是经营和品牌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产城融合”理念,把企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创造服务社会、成就自己、创业创新的经营模式,从做强做大企业到带动城市特色经济,升华为一种新的城市营销模式,这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而杨坊村,在资溪面包产业未来发展中,将担任面包产业基地先行先试的角色。“比如,将我们当地一些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创新加工,成为面包糕点的馅料。”钟启文说,目前杨坊村栽种南瓜、水稻、黄桃等经济作物,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据介绍,目前,资溪县正从扩大“资溪面包”影响力、加快品牌市场推广、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四方面着手,出台多项举措,举全县之力升级面包产业。

    具体而言,在扩大“资溪面包”影响力方面,一是在每年清明节前后举办“面包文化节”,并争取批准为例节,邀请全国一流烘焙企业乃至世界知名烘焙企业参加,提高“资溪面包”的知名度。二是举办“资溪面包论坛峰会”。每年邀请烘焙行业内知名人士、大专院校食品专业学者或专家举办烘焙行业发展峰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举办面包技能大赛。每年举办中国资溪面包技能大赛,争取每年承办江西省“振兴杯”焙烤职业技能竞赛和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江西赛区选拔赛,让更多人走进资溪,了解资溪。四是创作《资溪面包之歌》。五是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研发的面包新产品、行业发展的新动向、行业重大活动等,常态化发布行业新趋势。

    在加快品牌市场推广方面,一是成立面包集团公司。组建战略投资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福建圣农集团)和面包商会、协会的牵头引领作用,凝聚广大面包户,进行实体化运营,力争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产值超100亿元。二是实行“五个统一”。“资溪面包”品牌实现市场化运作,以直营、联盟为主的品牌运作形式,即统一品牌标识、统一CI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程序,打造强势品牌并上升为行业标准,通过行业鉴定验收合格后,给予改造后的“资溪面包”品牌每家门店一次性补贴1万元。2019年安排500万元分期分批完成门店更新,改造后的经营门店将成为宣传“面包之乡,纯净资溪”的重要窗口和阵地。三是强化品牌管理。加强“资溪面包” 品牌经营,制定科学的管理办法, 确保品牌良性运作。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周边地区,扩大“资溪面包”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 力争实现全国连锁经营1万家以上。同时,加大支持总部设在资溪的“资溪面包”品牌公司力度,重点扶持品牌公司成功上市。

    此外,在建立金融支持体系方面,资溪县出台了六项举措。一是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政府出资5000万元设立面包产业发展基金, 重点扶持面包大户的贷款贴息、过桥。二是用活创业扶持政策。充分用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在县内开设面包品牌店、旗舰店的大户。三是扶持面包大户。把面包产业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扶持产业,优先重点孵化和扶持规模在20 家门店以上连锁经营的大户,扩大经营增至100家门店以上,提升品牌市场竞争力。四是成立绿色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充分发挥面包商会和协会牵头作用,组建面包大户信用合作共同体,金融部门根据合作共同体资产进行评估授信,按照“风险共担、信用共享”的原则,贷款扶持合作体成员。五是盘活民间资本。积极引导其进行风险投资,弥补由于金融制度因素导致的信贷投入不足,拓宽面包产业发展融资渠道,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六是成立股份公司。由县投资公司和面包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资溪县面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定向支持面包食品产业城内以面包食品生产为主的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聚集。

    对于打造产业发展平台,资溪县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据介绍, 面包特色小镇将按照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建设,着力做强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实现“产城景”有效融合,打造中国烘焙行业“航空母舰”。

    此外,切实履行《资溪面包食品产业城项目招商引资协议》保持产业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定期分析评估协议条款履行效果, 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着力构建“八个中心”:一是产品交易中心。加快资溪面包集采服务公司和面包产业网整合运营步伐,做大面包总部经济,有机整合以面包生产为主的上下游企业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易。二是产品研发中心。引进面包行业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资溪,专业研发新产品,定期向全国发布。三是教育培训中心。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入手,瞄准全日制资溪面包商学院(中国面包大学)目标,引进管理、金融、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高端师资人才,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与省内外知名的食品技术学院合作进程,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和学历制职业教育, 将该学院(大学)建设成集技术培训、管理培训、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等为一体,规模、档次和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的最大的烘焙行业人才培训中心,力争实现年培训各级专业烘焙人才3000人次。四是创业孵化中心。多渠道注入资金,孵化市场前景好、连锁发展速度快的面包大户,实现孵化效应。五是信用认证中心。引进信用诚信管理机构, 对面包户的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跟踪,建立覆盖面包上下游产业的企业信用库。六是感受体验中心。着力打造“中国面包之都”,发展参与度、体验度高的项目和产品,着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独特的面包感受、体验产品。七是商务会展中心。加快推进游客中心、面包会展中心项目建设,促进面包产业上下游企业云集资溪举办大型展示会, 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八是原料生产中心。加快肉松厂、冷冻面包厂、馅料厂、巧克力和面包综合食品厂等建设步伐,围绕资溪面包特色产品,引进规模大、有品牌、效益好的创新型面包原辅料企业落户,生产资溪独特的原辅料产品。

    行业观察人士贺慈浩表示, 资溪面包自1980年代从杨坊村起步,30余年来主要靠“亲戚带亲戚”“乡邻带乡邻”的血缘和地域关系一步步发展。这种发展模式若长期继续下去,必然遇到瓶颈, 眼下的阶段需要进行产业链和品牌的整合,有必要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此外,烘焙行业从业者众多,打造“资溪面包”,既需要标准化,更需要特色化,钟启文和杨坊村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富民强村, 创新探索“神马源” 

    与一般的创业者有所不同,承载钟启文责任感和情怀的,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更有来自杨坊村干部群众的寄托和希望。因为除了公司董事长,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杨坊村党支部书记。

    近年来,资溪县大力开展“三请三回”“双返双创”等活动,鼓励和引导广大面包从业者返乡投资兴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钟启文回到杨坊村。其实,对于钟启文来说,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一方面,他个人的烘焙事业发展得很好;另一方面,是杨坊村民及当地政府的再三邀请,以及杨坊村已经十多年没有具体项目的现状。最终, 他决定勇挑重担。2017年,钟启文返乡创业,回到杨坊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2018年1月,杨坊村举行新一届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大会,钟启文全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首先深怀真心,感恩关怀。我是从杨坊村走出去的,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其次不忘初心,富民强村。” 在当选为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后发表感言时,他这样说。

    “杨坊村的农田荒废了一半, 只有马路边交通方便的地方还在耕种。”钟启文向本刊调研组回忆,2018年刚回到村里做支部书记时,这样的乡村景象令他又焦虑又痛心。杨坊村耕地面积526亩,山林地面积15000亩,目前全村有农户163 户、541人由于种地“划不来”,部分农田废置的现象不仅在杨坊,在资溪也非常普遍。如何发挥本地优势, 盘活现有资源,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实现富民强村?在外闯荡多年、见多识广的钟启文决定借鉴浙江等地“田园综合体”的成熟经验,成立杨坊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

    2017年12月,杨坊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按照“一领办三参与”的模式,合作社由钟启文和村干部领办,党员干部、一般群众、贫困户参与。村民自愿投资入股,每股股金1万元,其中82户村民按照最多投10股的约定,自愿入股加入合作社,村内较困难群众和8户贫困户由合作社分别赠送0.5股和1股股金,村集体按规定将扶贫资金的30%计8万元入股合作社,建立村集体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中村集体按入股占比总数分红,8户贫困户的收益按照“股金分红+村集体收益”分配。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倡议在杨坊村得到了大多数村民支持,最后总共筹集资金283万元。

    与此同时,杨坊村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闲置土地、未承包到户的土地、无人管理的土地集中统一流转或入股合作社,高价流转了村里380亩荒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发展立体化农业产业。杨坊村的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建成南瓜、黄桃、水稻等作物种植基地300余亩。本刊调研组一行看到, 在杨坊村道路两旁的大棚中,各色花卉艳丽怡人。此外,合作社还在高标准农田里栽种朝天椒、紫薯等作物,养蜂出产蜂蜜,还有毛竹林里的野竹茶,销售渠道涵盖线上和线下。此外,杨坊村注册了“神马源”“山岭野竹”等商标,把来自原始森林的有机农产品成功商业化,也实现了农村产业经营复合发展,实实在在造福村民。合作社经济积极转变加工生产方式,结合市场化、实体化经营管理模式,将零散雇佣零工模式转变为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将产业发展效益最大化。“我是从杨坊走出去的,既然回来了,就是要为这里真心实意做点实事,带动杨坊的发展。”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钟启文这样说。

    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杨坊村聘请国内一流规划团队做了产业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旅游规划结合,在乡村旅游领域也着墨颇多。

    资溪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7.3%,森林蓄积量876.8万立方米;资溪县5个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的达标率均为100%。2018年,该县PM2.5浓度均值为14微克/立方米,为江西省最优。资溪县曾获得“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已初步构建了以大觉山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以“大觉溪”“真相乡村”和316国道沿线、马头山省道沿线4条精品旅游线路为脉络,以及每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由至少1个4A级以上重点景区和N个乡村旅游点构成“1+4+N”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旅游综合收入约占该县GDP的65%。

    借此东风,杨坊村充分挖掘以面包文化为代表的历史人文特色,先后修建了杨坊面包大桥和“中国面包之乡第一村”门楼。杨坊村双门石小组则是50多年前整村搬迁而来的浙江新安江工程移民。凭借这些优势,杨坊村打造出中国面包第一村、移民文化第一村,以及公路沿线“枫竹桃花” 景观带,吸引了大量游客。

    乡村治理的杨坊实践

    钟启文上任杨坊村党支部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引入村委会。他认为,合作社与村委会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合作社提高村委会的工作积极性,村委会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由于村委会委员都是合作社股东,钟启文又提出不在杨坊村领取一分钱工资,此外还个人出资10万元, 用于奖励表现突出的合作社股东。

    本刊调研组了解到,杨坊村的管理机制体制创新,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创新的党群服务机制。形成每月一次的党群活动日机制,由村两委、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合作社理事会一起参与,把活动日变成政策宣贯、工作总结、任务布置、解决问题的固定平台。二是严谨的干部薪酬机制。形成绩效式的干部考核工资模式,以出勤天数、办事效率为考评标准,每月对干部、组长等进行考核,作为奖金发放及评优的参考。对于不遵守管理、出工不出力、不适应机制、缺勤超标的干部进行劝退。三是和谐的美丽乡村机制。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干群同心、勤奋好学、环境优美,是杨坊的终极目标。定期对村里好人好事、善行孝道、勤俭持家、创业创新的典型进行评选、鼓励、宣传,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选好能人,用好能人,管好能人,加强规范村务监督工作,实现从“能人治村”到“制度治村”的进阶。

    此外,杨坊村通过开展定点帮扶、行业帮扶、对口帮扶,构建纵横交错、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充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积极动员组织种植户参加县、乡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村两委班子“结亲连心” 帮扶困难群众,制定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不脱钩。

    2005年,钟启文会同张协旺、张风林、周金华创立了杨坊村公益事业基金会。基金会出资建造了杨坊面包大桥,其后又在杨坊各村小组之间修路、种树,从此村民出行更加方便,村容村貌更加靓丽,农产品输出更加便捷,同时优化了特色旅游开展的基础。

    从2005年起至今,钟启文个人出资近40万元,在每年的重阳节向杨坊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爱心红包。春节期间,钟启文协同张协旺又自掏腰包,走访慰问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位60岁以上、80岁以下的老人得到600元新年红包,80岁以上老人得到800元。本刊调研组在杨坊村采访时,路遇93岁的村民陈三妹。看到钟启文,她直竖大拇指, 再三感谢他对杨坊村老人的关爱。

    “在‘双返双创’背景下, 杨坊村所做的工作是落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益尝试,未来还要做成典范”,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 资溪县马头山镇镇长李卫中表示。他说,杨坊村创新了产业运行机制、党建机制和项目推进机制,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改革。这些乡村治理的创新机制和模式不但在杨坊村收获了实效,还吸引了周边许多村镇前来参观学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金三林研究员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认为,杨坊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实践的突出特点是将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首先,通过“双返双创”,吸引农村外出能人、乡贤返乡创新创业, 这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方式。

    从产业层面看,杨坊村农村外出能人返乡创新创业,不只是个体、单点的行为,而是挖掘整合当地资源,连通产业上下游链条,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除了一个村庄的富裕,还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当地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从出台扶持政策,到资金投入,再到搭建平台,政府部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产业振兴基础上,杨坊村外出能人“回村当书记”,将合作社这种新型经济主体发展起来,将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这就实现了乡村组织振兴。

    金三林表示,杨坊村的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模式在国内很多地区具有推广价值。农村外出能人有资本积累,有市场意识,有报效家乡的情怀,有的还是党员,他们有能力、有意愿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贡献。要把这些人有效地引回农村发展,鼓励他们返乡创新创业,并为之提供良好环境。通过领办合作社等新形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三者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杨坊村的实践和探索正在继续,我们期待,这里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创新样本。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江宜航 杜悦英 

    彭生茂(特约) 

    执笔:杜悦英

    Visits: 12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