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社交媒体在社会运动和政治变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电子竞技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全球健康危机促使各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改革。
  • 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推动全球经济的绿色转型。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逐步探索疫情后的新生活方式。
  • 数据隐私和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议题。
  • 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正在改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工作模式。
  • 移动支付的普及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支付习惯。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大数据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国际社会加大了对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娱乐和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中国康养:高擎普惠养老的旗帜

    中国康养:高擎普惠养老的旗帜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伟大复兴的国家叙事,始终与平凡幸福的个体诉求并陈交织。“老有所依”是民心所向,也是国运所系。

    回望“七五”时期,“社会福利社会化”探路启程。大国养老的应势转型,在坚守公共政策兜底的同时,也寄望于社会力量与市场势能的转化、迸发。

    三十余载后的当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仍将持续刷新高质量养老的内涵与外延,也催生更多资本、行业争相入局。

    风起云涌间,承担国家专项改革任务的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康养”)应运而生。致力为百姓“老有所依”的朴素愿景添注加解,中国康养高擎起行业引领的旗帜。

    协同发展:从“夕阳事业”到“朝阳产业” 

    “致力于高擎普惠养老的旗帜、培训疗养机构脱钩整合的旗帜、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旗帜, 成为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领跑者。”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跃对于企业的“旗帜担当”有着清晰的定位。

    中国康养成立于2017年1月,总部设于北京,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央企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诚通”)所属全资子公司和核心成员单位。中国诚通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肩负着参与国资体制改革和国家相关改革、在国民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及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使命。中国康养正是中国诚通为承担国家供给侧改革任务,整合全社会改革闲置资产,培育、引领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而组建的专业化运作平台。

    由此,中国康养手握与生俱来的政策加持,更肩负着行业正向革新的中坚角色。

    7月初,《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走进中国康养。在其位于北京西城新落成的办公区,与企业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展开深入的对话交谈。在此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并进”多次被提及与强调。

    实际上,在养老行业,明确其产业属性和经济效能的政策探讨, 要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初呈老龄化趋势。逼近压力拐点的政府,欲打开“包办福利”的一扇窗,社会资本也在跃跃欲试。

    在社会福利领域,市场化的产业概念从“边缘化”到“被聚焦”, 政策风向发生变化,是彼时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现实国情的映照。

    1986年,民政部第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福利事业的责任主体由单一的国家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同年,国家计委、民政部又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通知》。

    这一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化探路迈至关键节点。

    此后,民政部在13个城市(广州、上海、温州、苏州等)开启了社会福利社会化试点。民办养老院开始出现。养老服务的对象也由最初的“三无”“五保”逐步面向整个社会老年群体。

    1987年,民政部提出社会服务的概念,提倡社会兴办养老机构。有关资料显示,到1988年,养老机构收养老年人数在城镇已达 1.7万人,农村达9000人。随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火热实践推向全国范畴。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首次提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并提出“培育和发展老龄消费市场”。

    其后几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定调且细化机制创新、政策补贴等内容,并强调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形式推动社会力量的参与。“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运作”的市场化改革思路得以明确。

    从政策试水走向制度安排,社会办养老是大势所趋。

    13万亿。中国社科院在《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对2030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给出这样的预测。

    对此,朱跃分析认为,当前养老产业占我国GDP总量不足7%,而发达国家占比一般在25%左右。如果养老产业占比能达到25%,那么到2050年,这一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万亿元。

    万亿预期能否映射进现实?憧憬之外,也有彷徨。

    事实上,在2015年1月由民政部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到,一半以上的民办养老机构收支只能持平,40%的民办养老机构长年处于亏损状态, 可盈利的不足9%。

    在朱跃看来,一方面,养老具有社会性、民生性、公益性,需要政府支持;另一方面,行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盈利能力,即必须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运作。

    特别是近几年,政策红利的接连注入提振了市场信心。朱跃表示,201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有关部委及各地也相继派发一系列“政策礼包”。从降低行业门槛、落实优惠补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大金融支持、发展医养结合、推广智慧养老、加强人才培养、推进行业标准与规范体系建设等各方面,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鉴于养老产品具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有必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明确政府主导角色的同时,要调动产业要素的沟通互动, 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从基于普遍性福利概念的养老事业,到遵循市场化运作规律的养老产业,养老服务领域的双重属性各有侧重,互为渗透。而如何把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间的平衡点? 

    朱跃用“一杆秤”给出了更直观的答案。“一头是政府的‘政策包’,另一头是企业的‘服务包’。企业要保证服务品质,也要让老人负担得起;政府要在限定价格的基础上,支持企业的一定盈利与可持续发展。养老既是‘夕阳事业’、又是朝阳产业,要推动事业与产业协同并进。” 

    普惠养老:从城企联动到多方赋能

    普惠养老,正是中国康养致力事业与产业“两手抓”的着力点。

    位于武汉市青山区冶金104街, 与对面南干渠公园相映衬,这座名为“楠山·悦成惠”的养老院于2019年7月刚刚建成。

    闹中取静,天然氧吧,前拥游园,后倚社区,其更得意的标签远不止于这些。普惠养老的民生取向与诚意探索为“楠山养老”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口碑与认可。

    楠山·悦成惠,正是中国康养旗下武汉楠山康养践行城企联动的首个社区养老示范项目。

    今年2月,“全国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正式启动,武汉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主打价格合理、方便可及,面向广大老年人、靠市场供给、由政策引导的普惠养老服务,如今已成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有力补充。

    调研组了解到,中国康养与武汉市7个城区签订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合作协议”,并已开工建设9个普惠养老项目。在与武汉市15年合作期内,中国康养将为当地新增不少于 10000张养老床位(护理型床位不少于50%),其中8000张为普惠性养老服务床位,以提升百姓养老服务需求满意度,有效改善“公办住不进、高端住不起、低端不愿住”的现状。

    中国康养党委副书记陈庆良介绍说,楠山·悦成惠项目在总用地面积仅1792平方米的空间内,充分考虑到消防、绿化、停车、公建配套需求, 规划出了6层楼共109张床位,总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的适老化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楠山康养技术团队与众多国际国内一线适老用品供应商的联合打造,一大批中高端适老化家居产品得以在普惠养老项目中应用,包括缓冲防滑地胶、人体工程学辅助功能床、适高稳定衣柜、适高缓冲鞋柜、适高弧形多功能字台、坐高立足式马桶、适老洁面台等。诸多暖心细节,将更大程度地便利老人们的生活起居。

    智慧赋能养老服务的更多场景,中国康养同样有着先行先试的魄力。“楠山有约”悦达109社区服务中心,作为旗下第一个“互联网+ 居家养老”示范网点,已于2018年9 月13日开始运营。

    基于旗下“116社区食堂”智慧模式的既有经验,109项目升级为具备完整居家养老功能的“2.0版本”。

    在武汉青山区悦达社区,借助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途径,辖区内的老人们只需轻轻一点,便可获得便捷精准的智能养老服务。而项目同样也为不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们配备了无屏智能终端设备,涵盖了语音通话、智能定位、信息推送、在线支付等功能。

    也由此,109项目依托网点将服务和照护床位延伸到每户家庭。针对社区有需求的居家老人,在老人家中布设的智能设备,可监测老人居家的生命体征,实现远程看护。

    据了解,项目通过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化分平台,建立了电子信息管理,用户信息、健康档案、服务商家信息、床位信息和志愿者时间银行管理系统,可为老人提供紧急救援、助餐配餐、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体娱乐、代购助行、精神慰藉和照护等服务。

    提供“一碗汤”距离的服务, 109项目切实走入社区,这恰到好处的温暖,也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的养老院”找到了归属感。

    如今,项目已基本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收支平衡。武汉楠山康养总经理刘旭辉向调研组介绍,在集中照料(全托护理)方面,项目的床位总数为20张,销售均价约为3500元/床·月(含餐费),入住率在3个月内达到95%,并开始出现排队等待的现象;老年食堂方面,日供餐人数达到100人次/天,供餐单价(60岁以上老人)不高于8元/餐,每次备选菜品不少于8个,基本满足了悦达社区及周边老年人的需求;健康管理及康复服务方面,除了为集中照料老人提供基本健康管理服务以外,每日对外提供康复服务不少于10人次,每月举办免费义诊不少于2次;志愿者时间银行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项目所在的武汉青山区政府也在积极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有效减轻了企业运营压力。调研组得知,青山区政府专门针对老年食堂给予10万元/ 年的运营补贴,后续还将对社区居家养老出台专门政策,对集中照料养老床位给予一定额度的运营补贴。

    与此同时,项目还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合理控制运营成本。陈庆良对调研组表示,“事实上,人工成本是养老院最大的成本支出,但需要明确的是,低工资不是低成本,人员流失才是公司最大的成本。”他介绍道,中国康养致力全面培养护理员对职业的认同感、对企业的归属感,为员工制定职业规划,设立晋升通道, 从而在稳定用工的同时,也成就了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

    调研组看到,中国康养关于护理人员招聘培训的体系构建也日渐明晰。针对护理人员年龄偏大、服务意愿不强的现状,企业积极尝试引入中专、大专毕业生加入护理员队伍。通过改善待遇、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培养荣誉感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康养事业,实现今后护理员招聘培训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通过实施护理人员分级管理制度,由护理高端人才负责护理员培训课程设计,安排教学,以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树立“仁爱, 爱人”的核心服务理念。

    据了解,楠山康养项目现已加入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9年度的“春风行动”招聘活动中,并在人才市场、中介建立长期招聘渠道, 与职业技术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以保证优质的人力资源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由楠山康养策划并推动的“时间银行”爱心志愿者活动也在稳步推进中,更多富有爱心及能力的社会人士有了参与养老志愿活动的契机与窗口。

    中国康养养老产业发展部总经理张婧告诉调研组,“当前,楠山康养所属项目的总入住率已超过80%,不久将达到90%。项目遵循普惠定价原则,实现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在定价方面,不会高于武汉公办院的平均收费标准。” 

    “让长者住得起、让子女能放心、让社会能信任,真正实现中国老人‘使用高端的适老化用品,享受亲人般的养护关爱,支付普惠性的工薪价格’的幸福晚年生活”,这是中国康养投身普惠养老的初心与定位。

    从这里走出的“楠山经验”, 也将持续为全国普惠养老的创新模式注入新内涵。

    医养结合:从资源对接到深度融合

    解局医养结合,中国康养的探路脚步同样没有迟疑。

    “不健康”,是老龄社会最大的成本之一。也因此,医疗与养老资源的有效链接,成为当下顶层设计与养老市场不得不触及的命题。

    近期,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者发表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被1种及以上慢性病困扰的比例达到75.8%, 且一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现象严重。

    随着老龄化加剧,有预测指出,到2030年,我国的慢性病负担将增长40%。

    一面是对个性化护理难以兼顾的医疗机构,一面是对专业诊疗力不从心的养老机构,两方的供需缺位日渐突出。

    在武汉市汉阳区月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汉钢医院),高质量的适老化配套改造,将给这里带来焕然一新的变化。

    可以看到,方案对原住院部三层大楼功能进行了重新调整。优化后,一楼用于日常诊断及治疗;二楼用于健康管理及中医康复,同时还划出部分露天平台用于老年人日常健身及户外交流;三楼为养老专用病床,设置套间1间、单间2间、双人间6间、3人间5间,共30张养老床位。位于三楼的康养病房已于4月28日正式开业运营。

    致力于打造旗下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点,汉钢医院医养结合项目的战略愿景远不止这些。

    刘旭辉向调研组介绍,为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三者的深度融合,项目花大力气推进了组织架构重组以及工作流程再造。

    一是做强老人健康需求旺盛的科室。将口腔科、中医康复由院领导直管,在资源投放和激励机制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作为特色专科重点打造,树立口碑,同时满足老人对中医康复的需求。

    二是改善更适合老人的就医通道。将门诊、住院、护理部、收费挂号、药房、检验、放射、B超等科室全部整合为全科医疗,消除过去各自为政的弊端,方便老人就医。

    三是增加业务板块推动医养结合。利用汉钢医院医养结合方面的先天优势,在传统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医疗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管理、基础医疗服务、门诊医疗服务、住院医疗服务、转诊服务、临终关怀等。明确服务的对象、内容、流程及收费标准等,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履行告知义务,做到知情同意。

    由此,“短期有医疗服务实施应急救援,中期有康复服务恢复身体机能,长期有护理服务延展生命质量,中间有社工服务丰富休养生活,科学膳食供应保障”,五位一体的医养服务体系日渐成型。

    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 康养病房从开业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赢得入住老人及家属的高度肯定,无一例因服务原因退住的情况,也无一起服务纠纷。

    根据老人护理级别及入住房型的差别,在月湖中心的老人每月支出在3000—4200元不等,其中含床位费、膳食费、护理费等。收费标准基本与汉阳区适龄老人退休金水平相匹配,与同地段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相比也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入住初期,老人还能够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

    中心现已入住老人18人,交定金4人,基本超过70%入住率。据测算,当入住率大于70%时(20名老人),养老护理费收入可基本覆盖护理人员人工成本,膳食服务收支基本持平,床位收入在扣除折旧和运营费用后,仍可实现一定盈利,这为项目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已入住的18名老人中,全自理老人1人,半护理老人2人,全护理老人15人,全护理老人占比达80%。这一方面说明全护理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是当前养老服务刚需人群,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养老市场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总结既有实践经验,中国康养规划发展部总经理许瀚文分析认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推进医养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定位决定了其是开展医养结合的良好载体和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一方面,它服务于社区,与社区千家万户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所承担的健康档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职能与开展医养结合的要求高度契合。再一方面,它所具备的医疗功能和医保资质可满足老人大部分基本医疗需求。

    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建立、边完善。许瀚文进而说道,“实际上随着医养结合的深入推进,医务人员对医养结合的态度和认识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从担忧到接受、从抵触到投入、从探索到规范,这样一个过程。” 

    项目组通过反复多次组织医疗和养老专业人员开展工作研讨, 也在进一步厘清养老与医疗服务界限,揭示潜在服务风险,并拟定应对举措。目前,梳理出拟建立的制度、办法、规范、标准、职责、流程等已近30项。

    下一步,中国康养仍会专注小型医院转型医养服务机构的模式创新。针对很多小型社区医院生存难以为继的现状,将部分医院闲置资产改建为养老机构(获得民政部门的备案),同时有选择性保留原有医疗职能,突出对老年慢性病、老年认知症的诊断与治疗,就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完整的养老服务。

    在中国康养看来,“从上游顺势向下游推进,一二级医院转型带动养老布局和发展,中国的养老问题要靠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来解决。” 

    生态圈共建:从探路者到引路人

    既有真情投入的现实煎熬,也有罔顾民生冷暖的急功近利。这是行业的痛点,更是发展的破局点。

    中国康养深谙于此。

    权威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49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7.9%。加速的老龄化, 在加速延伸养老供需边界的同时,亦可能加速市场膨胀甚至是野蛮生长。

    引领养老大健康生态圈的共建,是中国康养的格局与抱负,更是责任使然。

    “在‘兜底有保障、高端有市场’的情形下,通过康养事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要逐步构建起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朱跃如是说。这也将成为补齐整个生态圈的关键一环。

    他对此建议,在融资方面, 除加大对普惠性养老直接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以外,还应探索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定向降准降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优化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降成本方面,要重点帮助养老企业更便捷、更优惠地拿到适合的物业发展养老服务,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闲置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低效无效资产,以及全社会其他适宜转型发展健康养老的资产,通过集中管理、有效整合盘活、统筹规划、市场化连锁化专业化运作,从物业端切实降低成本。

    当前,中国康养旗下已有部分医院、物业类资产等存量资产积累。随着国家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还会有大批相关资产划入,成为助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

    朱跃进而指出,“得益于此, 中国康养日后将积极探索会员制、连锁化、候鸟式的养生养老旅游一体化项目,同时,构建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智慧养老互联互通的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有企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项安波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采访时表示,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项安波指出,培育发展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各类社会资本竞相参与。不少优秀企业着眼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纷纷布局健康养老产业。

    “作为‘夕阳人生’的朝阳产业,‘银发经济’蕴藏众多商机。”项安波表示,“可以预料,康养产业化、市场化将成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中最有活力、最有效率的部分,将有力促进康养事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项安波认为,在康养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将诞生一批高品质的康养服务提供商,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探索更丰富的多功能、复合型服务模式,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质量平衡。

    中国康养正成为其中亮眼的代表。项安波评价道,“中国康养通过对接收、管理资产的快速盘活、统筹规划和高效利用,广泛借助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大力培育发展康养现代服务业,致力在实践中探索康养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可行策略。其为我国发展康养产业和持续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示范经验。” 

    新生的中国康养仍将在探路中成长。朱跃表示,基于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方向的把握,中国康养广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健康养老、会议培训、酒店服务、健康管理等现代服务业的转型路径,致力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质民生福祉。

    打造大健康产业第一品牌,养老行业的龙头与示范,践行医改创新的引领者……中国康养,以“国家队” 的姿态,将善尽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愿景,也汇入筑梦家国的伟大进程中。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成员:杨良敏 江宜航 张菀航

    执笔:张菀航

    Visits: 4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