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国
2019年12月发生于武汉的新冠疫情来势凶猛,不仅直接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同时对广大企业、国家经济也将产生较大影响。
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影响重大
要判断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 首要前提是准确把握疫情发展态势,疫情的发展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是最重要变量。笔者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对部分行业产生直接的、巨大的影响,对绝大多数其他行业产生较大的间接影响,从而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明显影响。
(一)疫情直接冲击服务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
由于这次新冠病毒具有超强传染力,防控疫情的基本措施是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严禁公众聚集, 为此,餐馆、影院、歌厅、网吧等暂时全部关门,建筑工地暂时停工、房地产售楼部暂停营业,百姓普遍不出家门、自我封闭,很多疫情严重的区域实行封省封城封村封小区管理,对部分行业影响巨大。直接冲击、影响最大的是旅游、餐饮、线下文化娱乐、线下商业、线下教育、线下咨询、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特别是疫情暴发正好同春节假期重合,而春节期间通常正是这些行业一年中的黄金期。
春节最初受严重影响的是电影业,贺岁电影全面撤档,对2020年国产电影产生巨大打击。2019年春节档票房收入59亿元,占年度9%左右,今年原本预计有望达70亿元, 而目前来看电影票房全年收入损失至少在100亿元以上,这还不计算连带的衍生品、餐饮、服务损失。
春节期间,一般最赚钱的应该是旅游业。2019年春节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收入5139亿元,按这几年增速计算,今年春节期间旅游业损失估计在5000亿元左右。
中国服务业2019年达53.4万亿元,已占GDP的53.9%,其中一季度12.2万亿元,占GDP的57.3%。2019 年一季度餐饮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9.6%。全国防疫期间本来应是服务行业最红火的两个月,却变得最为冷清,对服务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重大。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同比增长8%;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7.8%,拉动GDP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冠疫情导致消费下降特别是餐饮旅游、影视娱乐、客运交通等行业受到较大负面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力度很大。
2019年运输、住宿和餐饮行业合计占GDP的13.9%。新冠疫情暴发后,电影院、商场、餐馆关门, 产品生产与运输需求就会减少,旅游业的损失也会涉及客运业。
2019年一季度建筑业产值4.28 亿元,同比增长10.5%;商品房销售额2.7万亿元,增长5.6%。疫情对房地产也有较大影响,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会受到明显冲击。
(二)疫情影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
疫情间接冲击的行业主要是工业。从工业生产来说,这次因为大面积的隔离,会导致生产恢复推迟2-4周,中小企业推迟时间更长一些。物流通道的阻断,也可能影响前期供应链从而使生产效率受损。疫情也会对外贸和供应链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对制造业的影响可能超出第一季度。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由于受疫情影响,中国零部件制造商无法完全及时复产供货,已导致国内外许多车企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特别是在疫情重灾区的企业,比如湖北龙头企业东风集团, 其采购、生产、物流、销售,整个供应链近乎停滞,而长时间停工无疑会对汽车业和电子元件生产产生重大不良影响。武汉作为1400万人口的二线城市,是中国制造产业链上的很重要一环,在电子、光电、汽车、医药、钢铁等领域拥有成规模的产业集群。与武汉关联密切的产业链下游企业可能会面临断供停产的问题。
各地可能面临“用工荒”的问题。国内多地封城封村,2亿多农民工延迟返程将影响多个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受冲击比较严重。疫情期间,在钢铁、水泥等原材料行业,人力和物流对行业的影响更大,甚至直接影响一些行业产量。国内的行业重镇面临防范疫情的考验,如钢铁行业重镇唐山从1月28日早间开始暂停所有城市公交线路,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将影响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密切的企业。用工荒和各地开工时间不一, 导致原材料、交通运输问题影响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劳动力的流动受阻对物流的影响较大,将直接导致企业自身生产和销售、B2B、线上消费的效率降低。
疫情对出口也有负面影响。农畜牧产品出口方面可能会遭遇订单大幅下降的冲击。
这些产业的损失最后会影响到整个经济。
(三)疫情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
一方面,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这些服务行业是受这次新冠疫情冲击最直接、最大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来就很脆弱,承受力有限,疫情下困难会加剧,不少会被彻底击垮。中小企业通常资金周转快,一般手中闲钱不多。据清华、北大有关学者调查,这些企业现金维持时间非常短,大部分只能维持1个月之内,少数只能维持2-3 个月,极少数能够维持4个月以上。这些企业一方面不能正常营业,另一方面却要正常发放员工工资和缴纳五险一金,支付房租,偿还贷款。据他们调查,企业支出占比中,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占63%, 房租占14%,偿还贷款占14%。企业艰难度日,本来经济寒冬难熬, 又来了疫情暴发,可谓雪上加霜。
由上可见,突如其来的这场疫情,必将让本来就处于下行压力中的中国经济增长再次遭受严峻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交通旅游、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行业。其次,这场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原材料供应、产品订单、厂房租金和社保缴费等方面都造成了直接冲击,增添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和压力。除此之外,疫情对就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疫情持续越久,就业压力就越大。由于延迟开工复工的政策要求, 农民工延期返城、企业开工不足、新成长经营主体和就业招聘活动减少等,导致新增就业明显减少而失业现象有所增加。
新冠疫情的影响可控, 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
虽然疫情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如果疫情在第一季度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随着中国全面恢复生产流通,疫情对全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在可控范围内。可以预见,这种影响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经济实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韧性
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的比重预计超过16%,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火车头。中国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大国之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的全部工业门类,产业配套能力极强。短期内某一区域生产遭遇困难,中国也能及时找到可替代的企业和产品,维持产业链运转。而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企业实现正常运转,完整的产业链将有效保障企业高效率运转,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二)巨大的国内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既是“世界大工厂”,也是“世界大市场”。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1.54万亿元, 是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拥有14 亿人口和稳步扩容的中等收入群体。2019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当前, 中国消费市场已经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在持续提升。当疫情平息,中国居民消费会迅速活跃起来,可能出现一波反弹性消费,多层次消费需要也将带动相关企业迅速发展。
(三)有力有效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充足的政策调控手段使中国经济具备抗风险的底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中国GDP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外汇储备规模已超3万亿美元,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2 万亿斤以上,各项物资储备也日益丰富。拥有如此厚实的家底,在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宏观调控有很多可打出的“组合拳”。2020年1月财政部提前批复的新增1万亿专项债,各地已紧锣密鼓发行,这将为基建投资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预计未来基建将继续作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稳定器”作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种财税支持措施,并将继续出台一揽子政策,进一步降低相关企业生产运营和融资成本。2 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出台30条金融举措支持疫情防控;在2月3日金融市场开市前, 中国人民银行就提前作出流动性投放“预告”,并在两日内投放1.7万亿元流动性。各地政府也陆续出台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通过援企稳岗、缓缴社会保险费、减免房租等举措缓解企业压力。充足的政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的冲击。可以预料,疫情结束后,中国也可以充分运用各项调控手段,充分调配资源,迅速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达成。
(四)新冠疫情可能重构部分行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新冠疫情是一次灾难,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大挑战也会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利好社会治理体系相关产业升级。尤其是医疗领域的分级诊疗,主要涉及医疗卫生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医疗数据化、远程诊疗、健康档案的数字化、云端化建设等。二是线上场景对线下场景的加速替代。线上娱乐、视频会议、在线办公等领域的发展将更受重视,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银行业为例,此次疫情暴发更凸显物理网点获客效应的下降,将持续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三是疫情将加速企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浪淘沙,行业洗牌,疫情寒冬将会把一些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率,转换经济增长动能。
(五)党的坚强领导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政治上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2月1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六)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时至今日,中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30%。如果中国经济受到冲击,那么必然会波及其他国家,世界经济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说,中国的抗疫斗争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世界。支持中国、帮助中国,也是在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因此,中国的抗疫战和经济保卫战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服务消费以及制造业等领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突发事件一般不会改变市场运行的既有趋势和结构, 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情绪逐渐平稳,前期由于开工复工迟滞所积累的市场需求将会集中释放, 生产、投资与消费必将加快增长, 积聚的需求能量也将集中释放, 从而拉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可以预见,随着工厂重新开工、库存得到补充,中国经济有望迅速复苏, 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V型”增长,即经济活动出现下滑后迅速回升,疫情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相对可控,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大势。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应有充分的信心。
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到今年稳增长的困难和艰巨性
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三期叠加” 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2019年底经济低位企稳但基础尚不牢固。
从1978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经历了37年的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7%。2015年以后下滑至7%以下。
2010年开始进入逐年下行通道。2010年至2019年增速分别为: 10.64%、9.55%、7.86%(2012年破8)、7.77%、7.3%、6.91%(2015 年破7)、6.74%、6.76%、6.6%。
2018年以后逐季下行。2018 年季度增速分别为6.8%、6.7%、6.5%、6.4%,2019年分别为6.4%、6.2%、6.0%、6.0%。
主要原因,从根本上看是由于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集中突破,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面临重大转折。中国社会从追求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转型,中国市场从短缺到相对过剩转型,消费从数量满足到质量品位转型,经济增长从粗放到集约转型,中国经济面临整体上的转型升级。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经济增长新的动能需要逐步培育。在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很大规模的基础上,增长速度必然放慢,转型升级过程中经济步入下行通道,这是经济发展长周期趋势。
从直接原因看,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即三驾马车动力不足。一是出口有阻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缓慢复苏,加上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浪潮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使出口遇到较大阻力。二是投资无方向。目前, 中国多数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已相对饱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能满足需求。科技创新环境欠佳, 投资风险大。三是消费缺热点。目前中国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总体丰衣足食,多数有房有车,文化旅游消费相对有限。而且,居民手中存款相对不多,还要考虑应对孩子教育、大病医疗、健康养老等预期支出,因此消费需求增长平淡。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中国公共卫生安全遭遇严峻挑战,正常的经济秩序遭受一定冲击,中国经济也将进一步承压。
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小企业,底子薄、承压能力低,将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些企业在中国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本来就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在市场竞争机制越来越健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实力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信用优势、体制优势等,通常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更大压力:
第一,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改革后银行也是市场主体,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考虑到资金的安全性,贷款给民营企业的也就相对较少。同时,在资本市场上民营企业更难分到一杯羹。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二,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不具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 特别是在建筑业更不具资金优势、信誉优势、背景优势,多数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相对较困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压力。
第三,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目前,企业成本压力普遍较大。一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而民营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二是税费负担重。虽然实行营改增和国家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但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小微企业避税越来越难。三是由于民营企业较难通过银行和资本市场取得资金,为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不得不以更高成本获得资金,因而财务费用较高。四是由于劳动制度改革,一些灵活用工形式的取消,以及劳动保障费用标准水平较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企业成本费用压力相对较大。
第四,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中央一直非常重视民营经济发展, 反复强调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但是,还是有不少地方法治环境较差。一些地方政府我行我素,表面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不讲诚信,不讲法治,不作为与乱作为并存,不少民营企业苦不堪言、有口难言。
第五,面临更大的利润压力。一方面产能过剩,多数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多数大路产品价格上不去。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由于两头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十分有限,使不少处于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利润稀薄,甚至经营亏损,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当前新冠疫情突袭之下,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新冠疫情下的企业应对之策
突发事件面前,需要我们保持冷静,深入思考企业战略与策略, 理性应对。企业战略的核心是适者生存。这次新冠疫情是企业经营环境的短期剧烈变化。由于企业经营的中长期环境没有根本变化,企业还是要保持其战略定力。当下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渡过难关,即短期的应对策略。同时,也要面向未来, 有前瞻性战略思考。面对眼前经济寒冬,企业既不能丧失信心,又不能掉以轻心,应深入研究疫情之下及之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市场变化以及产业变化,结合企业实际,采取切实措施,顺势而为,实现稳定发展、转型发展。
(一)在确保防控疫情前提下尽快复工复产
企业要按照政府要求,履行必要程序,尽快开工恢复生产,修复渠道,重新建立现金流。疫情期间,首先要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安全,按政府要求进行健康排查和日报,加强相关政策和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醒注重个人防护, 增加人文关怀,对特殊人员要加强管理。要注意改善办公环境,加强通风,减少人员交叉流动。要控制人员差旅,减少人员聚集,减少会议,必要时可召开视频会议或视频培训。提倡错峰上班,工作性质允许时可网上办公。
(二)注重企业风险管理,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要升级企业风险管理,健全紧急事件风险响应机制,建立员工、客户、供应商信息沟通机制,重视履约风险与客户维护风险应对,重视供应链风险应对,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确保企业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好企业经营中由于疫情影响所产生的履约法律关系。对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销合同,如因本次疫情的确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企业可援引“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和(或)合同条款,主张解除合同、免除部分合同责任或待不可抗力经过后继续履行合同。
关于企业员工劳动关系。如果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导致生产经营困难,可以通过与劳动者协商一致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工作岗位,尽量不裁员或者少裁员。如确需裁减人员,按照人社部有关要求,用人单位不得裁减被采取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或被限制出行的劳动者,只能对具备工作条件的其他在职人员实施裁员措施,同时还应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有关规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依法向被裁减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开源节流,坚持现金为王
疫情之下,还需要有更强的危机意识,特别是受冲击很大的中小企业要不等不靠,积极自救,去除负担,轻装前进。要果断舍弃一些非必需的资源,剥离不良业务,留下核心人员、核心业务,杜绝亏损及没有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 现金为王。要开源节流,缩减一切不必要的费用开支,挑战极限式地降低成本。要加强与员工沟通协商,透明基本收支,采取员工降薪换股等措施,与员工齐心协力共担风险,共渡难关。要主动与利益相关者沟通,争取上下游企业和金融单位、房东等的支持。此外,要研究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的一些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充分用好用活政策。要随时掌握上下游可能面临的业务变化,做好必要的业务调整措施,缓冲业务收入可能出现的大幅减少,确保公司安全、稳定地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在危机的时候, 对业务结构做加减法,从而使得公司具有更有效的动态应对不确定性的业务能力。
(四)注重线下与线上结合
疫情下企业要苦练内功,打磨产品,寻求连接。在疫情封锁的时间内,重构产业链条,优化供应商渠道,深挖销售渠道潜力,拓展海内外业务。
这次疫情逐步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消费习惯。“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当我们习惯长期“宅家”,生活习惯将导致人们变得“宅”和懒,从个性角度越来越独立,会减少线下社交和交易。线上消费,可能是不少年轻人未来的选择。因此,企业必须改变传统营销方式和策略,改造传统线下营销为主的模式,加强线上营销力度,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营销模式。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拓展线上业务。
(五)适应形势变化,尽早抢占新产业新市场高地
企业要早做准备,积极应对, 蓄势待发,迎接疫情之后的消费反弹。疫情暴发期间的国民消费被无限抑制住了。
疫情之后,企业应顺应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大势,结合企业资源条件和业务基础,发现和开拓新业务,培育新业态。随着5G的全面布局和深入推进,适应广大年轻人线上消费习惯的逐步形成,尽早抢占数字经济高地。电商、短视频、游戏、在线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蔬菜生鲜、生活用品、饮料、粮油配送和定制化餐饮配送,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 各种配送平台将获得消费者青睐,同城物流、跑腿服务,在线广告等业务将顺势快速发展。疫情之后民众将更加重视健康,由此带动整个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线上问诊和咨询服务将出现更大市场。此外,以政务系统与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公共行政效率需要提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高效化是新趋势,政务外包市场有可能破冰。
(六)通过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要顺应形势发展,通过国民混合、军民融合、产融结合、城乡统筹、虚实结合等方式,整合资源, 优化配置,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总体来说,我们要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遇到的困难压力转化为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实现企业稳定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企业智库联盟秘书长
Visi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