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伊 陈德峰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有力抓手,已成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 通过不断延伸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产业总量进一步做大,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但也面临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协作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链条短、企业融资困难、企业走出去步伐缓慢等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从分析突出问题入手,提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思路、战略任务和政策建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基础薄弱,新商业模式、新型业态发展滞后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薄弱,总体体量相对较小,目前统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疆工业增加值的4.9%,80%以上战略性新兴业是增加值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多为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类企业,其余生物技术、先进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创新能力薄弱,原始创新匮乏,集成创新水平低、难度小、规模不大,难以满足各行各业日益复杂的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建设需要。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不足,新商业模式、新型业态发展滞后,互联网+、电商+、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创业不活跃,共享经济、网络金融、移动支付、智慧旅游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在数字农业、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智能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金融、智慧医疗等领域缺乏自主创新,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产业配套协作能力较弱,零部件配套供应能力不足
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存在上下游配套协作能力较弱问题,产业内企业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缺乏协同发展。一方面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带动力不足,难以形成中小配套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与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对大企业的配套服务和产业互动, 未能构成系统的产业链循环发展。同时,原材料及零部件配套供应能力薄弱,装备制造业大多以组装为主,基础能力远落后于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速度,缺乏一批为大中型企业实现配套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所需的大多数零件在疆内无法生产,加大制造成本。本地配套企业缺乏,致使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产业价值链短且层次低,缺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强竞争力产品,制约先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三)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创新研发投入少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研发投入少,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都在3% 以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产学研用协调攻关机制不健全,应用型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工业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总体较弱、发展不均衡,绝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尽完善,科技创新多为跟随、模仿与集成创新,关键设备和技术大部分依赖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突破性成果较少,区域内真正具有引领和强辐射能力的企业较少。创新人才缺乏与流失并存、高端人才和优质产业工人双重不足与结构性矛盾突出。本地高校培养一般性人才相对充裕, 但科研攻关人才、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产业工人缺乏。
(四)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相对较低
新疆战略性新兴产业层次普遍偏低,产业链短,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产品结构雷同,缺乏特色等问题突出,尚未形成配套齐全的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如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短、产业断层及产业链孤岛特征明显, 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配套供应能力弱,致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大多以组装为主, 高端装备制造产品较少;新材料产业以原料性产品为主,铝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稀有金属新材料以及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深加工不够,仍局限于原料供应;高分子膜新材料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金属电子新材料产业虽达到原料高端层次,但缺乏深加工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等产业链环节配套;化学工业集中于基础原材料阶段,缺乏下游高端、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精细化工和高端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信息技术整体产业链不健全问题突出;生物与民特医药及健康产业缺乏标准制定、高端研发,特色优势不足。
(五)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压力较大
新疆地处偏远,运输半径大, 经营成本相对较高,而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高投入、高风险、回收期长的特征。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信用违约风险提升的背景下,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普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惜贷问题。同时,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众筹、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但这些新型的金融模式仍处于初创阶段,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支撑作用有限。
(六)企业走出去步伐缓慢, 疆外市场开拓不足
拥有“走出去”能力的企业少。除个别领头企业外,乌鲁木齐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主要依托疆内市场发展,对资源、投资的路径依赖性较强,导致产业整体对疆外市场开拓不足。走出去的企业数量少、整体规模和产品种类有限,贸易方式水平较低,对外经济合作水平不高,对新疆外贸价值的贡献度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有待加强,多元化风险投融资机制、服务配套体系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政策措施有待完善和加强。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核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具有区域优势和发展空间行业,打造竞争新优势;支持加快发展新材料、生物及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不断充实新动力。
新增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引进一批高水平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在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培育一批产业集群,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产业链衔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新疆高质量发展的优质增长极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分层次开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特色企业培育工作,完善政策措施, 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群体。积极支持企业围绕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开展并购重组,整合先进技术、人才、品牌、渠道等核心资源。鼓励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挂牌。支持各地围绕主攻产业方向,因地制宜招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符合产业导向的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以龙头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推进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创建数字经济先导区,规划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技术创新、标准建设、政策配套等方面加快形成示范效应。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及学科建设,部署建设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面向全区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部署建设一批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需求,建设一批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在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智慧安防等领域,争取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健全评价奖励机制,改革运行管理机制,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行业与区域的能力。
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 集中科研优势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内地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等重大项目的对接,争取更多国家项目落地实施。
四是深化创新能力提升。聚焦前沿、颠覆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组织高校、科研单位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项目, 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主动组织实施重大突破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积极引导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持续加大地方政府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与服务,指导行业技术发展、提供智力资源、分担研究费用和开发风险等,保护和规范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行为。建立畅通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建立高效的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积极搭建各种信息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和培养各类、各层次市场,引导高新技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培育一批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五是强化产业人才培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和自治区天山计划、天池计划等相关人才项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着眼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天山企业家计划和天山工匠计划的实施,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家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区(园区) 和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设研发机构,形成一批人才集聚平台。鼓励企业在疆内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柔性引进人才,在疆外建立研发平台就近吸引人才,符合条件的享受自治区人才引进有关政策,积极搭建平台, 推动人才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疆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攻关活动,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开发区(园区)、企业下放专业技术职务、职业技能评审权限。落实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有关政策,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课题研究、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打破人才流动的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资源在疆内企业合理流动配置。
六是统筹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创新驱动试验区,围绕高新园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双创”示范基地等产业平台,集聚要素资源,重点打造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集聚程度高、市场容量大、集成创新活力足、创新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着力推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生物医药、先进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支持各地注重产业导向,综合利用各类资源,突出创新元素,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小镇。
七是不断扩大开放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对外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好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 支持建设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引导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鼓励外商投资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瞄准境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资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和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建设,在国际资本、人才、机构、服务等领域便利进出方面进行先行先试。结合援疆省市产业优势和新疆资源特点,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特色产业。
八是健全金融保障支撑。加快制定专门的税收目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给予优惠;形成着眼于国家战略目标,通过实施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重大装备首台(套)支持政策等培育市场需求措施;设立专项基金,对企业的创新技术给予奖励和补贴,形成长效投入机制,引领各类消费者购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财政资金要用于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统筹安排自治区专项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创业创新项目、产业创新平台、示范基地建设等给予支持; 认真落实针对企业创新的普惠性财税政策,简化各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及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畅通和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金融体系,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中;健全风险分摊和风险补偿机制,建议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资金制度执行;积极支持发展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金和各类专项资金。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室
Visi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