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电动汽车的兴起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未来趋势。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生物技术的进步为治疗遗传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全球经济正在逐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在线教育的普及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机会。
  •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新的社会需求。
  • 随着太空探索的进展,商业航天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随着全球对COVID-19疫情的持续应对,远程工作已成为新常态。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数字化教育平台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学习体验。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5G网络的部署加速了物联网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
  • 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传统行业的商业模式。
  • 随着环保材料和可持续生产方式的推广,绿色经济正在兴起。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疫情后人居环境新趋势

    疫情后人居环境新趋势

    0

     

    李佐军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很长时间禁足在家的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人居环境的重要性。疫情后人居环境可能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一是人口近郊化。人口近郊化是指城市中心区的部分人口将向城市近郊区迁移。城市近郊区主要包括处于城市近郊的城市新区、低密度大型住宅区、别墅区、特色小镇、利用新《土地管理法》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租赁住宅区和共享农庄社区等。虽然中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 逆城市化” 还有待时日,但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部分大中城市中心区人口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近郊区迁移,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近郊区人口密度小, 建筑密度低, 吸氧、光照、通风条件较好,“ 离尘不离城” ,“ 出则繁华, 入则宁静” , 感染病毒几率小, 如深圳东部疫情发生率就较低。因此,疫后将有一些深受居住在市中心高密度社区之苦的居民开始换房向近郊区迁移。

    二是小区全能化。以前人们买房主要看位置、价格和户型, 疫后人们将更多地看小区环境。此次疫情使人们真正体会到小区环境和小区管理的重要性。一个居住小区就是一个抗疫单元,需要有较好的抗疫条件, 如容积率小、楼间距大、绿化率高、活动空间多、人车分流等。居住小区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有完整的功能:除了要有传统的物业管理、安全保卫、环境管理等功能外, 还要有防疫管理、健康卫生、配送服务等功能。因此小区的管理服务将越来越全能化,如防疫宣传、入口管理、进出测温、公区消毒、社区门诊、上门检测、疫情上报、社区关怀、垃圾清运、物质配送、代购代缴、动植物托管等都将纳入越来越多小区管理服务的范围。

    三是楼房精致化。疫后楼房精致化将主要表现在低层化、绿色化、健康化三个方面。首先是低层化。过去,中国城市建筑呈明显的高层化特征,主要是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导致。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李晓江认为,高层住宅看起来是节地了,但它耗材多、耗能多、造价高、拆除难度高、居住心理压力大等,尤其是防疫消防应急不便,“非典” 时期的香港淘大花园就是例子。因此,疫后政府、开发者和消费者都会利用实施新《土地管理法》机会更多地建设和居住低层住宅。其次是健康化。防疫对楼房通风换气有很高的要求。疫后人们会选择那些通风、换气、采光、除霾、消毒、杀菌等条件较好的楼房居住,故新风系统可能成为标配。最后是绿色化。“宅家生活工作”使人们越来越看到楼房内绿色的价值。疫后按照世界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屋顶有花园的新建筑设计内容的楼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城市森林花园建筑等会受到重视和青睐。

    四是室内健康化。疫后住宅的健康设计权重将逐渐上升,主打绿色健康卖点的住宅将渐成潮流。人们对“恒温、恒湿、恒氧、恒静” 住宅、“ 零碳生命屋系统” 、“净零能耗住宅”等健康住宅, 以及能提供自来水过滤、直饮水系统、净水软水系统的住宅会兴趣大增。对住宅内不同功能区的健康设计需求会凸显:如需要有洗手、消毒、清洁、换鞋、换衣等功能,且污净分离、设有照明总开关、最好带个放行李和清洁用品储物间的独立玄关;需要有可放大冰箱、消毒柜、垃圾粉碎机等,通风性好的厨房;需要有通风窗户、双密闭防臭地漏、抑菌卫浴器具、干湿分离的双卫生间;需要有一个足够大、开敞、通风、可简易运动、晒太阳甚至养一些花草的绿色阳台。

    五是功能多样化。疫情期间, 以前主要用来居家生活的住宅变成了生活学习工作一体化的多功能空间,“吃喝拉撒睡”、“学乐康安美”全在其中,在线学习、在线办公、视频会议等成为家中新态。由此导致宅内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将会多样化,如:玄关除了换鞋换衣功能外,还要增加消毒清洁功能;客厅除了休息娱乐功能外,还要增加活动健身、共同学习功能;书房则要增加居家办公、在线教育、视频会议、网上直播等功能;阳台则要增加健身搞活动、喝茶看风景、读书晒太阳、立体种植物等功能。

    六是设备智能化。为了满足抗疫防疫需要,小区、楼房、住宅的设备都将智能化。如安装免接触、人脸识别或二维码扫描的自动移门,楼房单元门识别后自动开启; 进电梯采取刷脸扫描或语音控制, 不要接触电梯按钮,自动识别要去的楼层;入户门选择人脸识别开锁、二维码开锁,实行智能化无接触出入;建设智能车道,自动识别业主车辆,或建设人行道闸,自动识别业主;楼道灯光进行声控,无需手按开关;社区公共卫生间则采用感应式水龙头和皂液器;通过第三方软件,打造智能化访客管理系统,通过提前预约、人脸识别等,收录访客信息,提升社区安全;主要出入口设置红外热成像摄像头,可通过5G等传输方式,远程监控人的体温,高温时具有报警功能;社区周界采用脉冲高压周界电子围栏等。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